第275部分 (第1/4页)

此刻的东都依旧是一盘散沙;杨恭仁复出的时间太短;各种手段还没有开始用;还没有达到复出后把东都大大小小政治势力凝聚到一起的目的;所以他也是一筹莫展。

现在若想守住东都;先东都大小势力要齐心协力;而要齐心协力;就要利益一致;而要利益一致;先就要把东都各大势力全部推到“悬崖”边上;生死悬于一线;大家而不搁置矛盾;不得不联手作战。这是一种什么情况?杨玄感风驰电挚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东都防御;东都即将失陷;大家都陷入了绝境;但形势却非常不明朗;西京还没有动作;圣主还没有反应;甚至各地方郡府对这场风暴还一无所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此刻东都各大势力绝无可能投降杨玄感;绝不会把全部的身家性命押在杨玄感身上;最后大家只能合作;只能倾力作战;在痛苦的煎熬中等待局势明朗化;然后再做出最后的最正确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之前这帮军政大佬们把杨恭仁“坑”了;把杨恭仁“吊”起来打;搞得杨恭仁前途黯淡;现在杨恭仁豁出去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他都前途黯淡了;还怕什么?

既然无所畏惧;那就为所欲为了;你们坑我;我就坑你们;我就让杨玄感打到东都城下;甚至把东都外郭都拱手相送;把你们统统送上“断头台”;把你们的前途扼杀得一于二净;要死一起死;祸福与共;我看你们还怎么算计;最后必然逼得你们不得不联手合作;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得不破釜沉舟。

当然了;在今日一盘散沙的东都实施“破釜沉舟”之策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全盘皆输;到那时就不是破釜沉舟;而是自掘坟墓了;但杨恭仁无计可施;眼前这帮各谋其利、各怀心思的军政大佬们根本指望不上;任何一方势力拿出的计策都会遭到其他势力的否决;利益冲突太激烈了;这种情况下杨恭仁也只有破釜沉舟;大不了与东都共存亡。

“既然核实不了消息的真假;那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无法拿出相应的对策。”

杨恭仁淡然自若;手抚长髯;缓缓开口。

越王杨侗目瞪口呆;对杨恭仁的决断匪夷所思。这个消息不论真假;从东都方面来说都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防患于未然;先加强京师东、北两个方向的防御;陈重兵于大河防线;洛水防线;重兵驻防洛口仓和黑石关;确保东都的安全。东都安全了;京畿稳定了;才能确保南北大运河的安全;而南北运输大动脉安全了;才能确保二次东征的顺利进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杨恭仁焉能不知?焉能不考虑?他一个年少亲王都分得出来的轻重缓急;杨恭仁焉能视而不见?

韦津、元文都、崔赜等大臣一个个面沉如水;沉默不语。

大家都是博弈高手;眼珠一转就知道其中原委。杨恭仁反击了;挖坑了;只是以他现在的心态和挖坑的时机;大家还真的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想反对想阻止都不知从何下手;除非大家联合起来;把力量集中到一起;架空杨恭仁;把杨恭仁赶出决策层;让他回家继续守孝去;不让他再假借越王杨侗的名义执掌大权;但那岂不正中杨恭仁的下怀?另外东都假若失陷了;总要找个拿得出手的替罪羊吧?樊子盖的份量肯定不够;要杀头还得有人陪着;而杨恭仁的份量就够了;他那一颗脑袋抵得上好几个人的性命。还有更重要的;大家都是这场风暴的幕后推手;都想利用这场风暴攫取私利;如果杨玄感未能杀到东都;未能恶化局势;未能逼迫圣主中断东征;未能再一次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狠狠打击改革派;那这场风暴还能称之为风暴?还有何意义?大家还能攫取到什么私利?最后必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一无所获;还有可能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你要挖坑;那就挖;大家都配合;就怕你不挖或者挖不下去;那才麻烦。

樊子盖怒火中烧;但他只能忍;只能以冰冷的一张脸来表达他此刻的愤怒和失望。他对杨恭仁的观感亦在这一瞬间颠覆;对杨恭仁的公正评价亦在这一瞬间坍塌;也是直到此刻他才理解了圣主为何对杨恭仁态度“冷淡”。

圣主在第一次东征大败后迫切需要加强宗室力量以巩固他在中枢的绝对权威;当时杨恭仁是唯一的人选;只要圣主下旨杨恭仁“复出”即可;但圣主迟迟没有做出决断;甚至在一些中枢大臣为迎合上意积极举荐之后;圣主于脆以不忍“夺情”为名;暂时“关闭”了杨恭仁进入中枢核心层的大门。很多人不理解;樊子盖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也积极推荐杨恭仁进入中枢核心层;以代替杨雄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