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部分 (第1/4页)

对河南内史府亦是灾难;一旦裴弘策大败于东都战场;不但会影响到裴弘策本人的仕途;也必将影响到郑俨的前程;所以俨必须自救;最好的办法便是保住这支军队;安全撤回城内。

依越王的命令;裴弘策只要在城外坚守两天就可以撤回城内;但京畿是杨玄感的势力范围;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一路势如破竹而来;如果正面对阵;河南令达奚善意就是前车之鉴;指望京畿内的乡团宗团对抗杨玄感纯属痴人做梦;裴弘策一点胜算都没有;所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拖”;以谈判来欺骗杨玄感;想方设法拖延两天就行了。

看到裴弘策三次拒绝与杨玄感接触;郑俨不得不以恶意去揣测裴弘策的真实想法;这个老家伙是不是故意求败?故意把军队送给杨玄感?

有达奚善意大败在前;裴弘策就算全军覆没也不会有事;如果越王愤怒之下当真要惩罚;那也是先砍达奚善意的头颅;河南令达奚善意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地方长官;杀了也就杀了;圣主事后最多也就责怪越王有擅权之嫌;而裴弘策是从三品的中枢大员;越王根本无权杀他。依律;凡处官吏以死刑;须报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审核;再呈皇帝御批;皇帝同意了才能杀;否则就是违法。当然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特殊处置;不过像裴弘策这等从三品的中枢大员;即便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能杀;否则不但违法;更是擅权;严重侵害了圣主和中枢的权威;危害了律法的威严和权贵的既得利益;会成为众矢之的;就算杀对了事后也要追究擅权僭越之罪;所以裴弘策有恃无恐很正常;东都没人奈何得了他;除了圣主他谁都不怕;偏偏他忠诚于圣主;河东裴氏也是圣主所倚重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将来即便惩罚他也不会太重。

“明公;杨玄感自举兵叛乱以来;只说推翻圣主;却不说推翻圣主之后由谁来继承皇统;这是为甚?”郑俨表情严肃;眼里却掠过一丝狡黠和阴戾;“明公;你不想知道答案?”

裴弘策的眼睛霍然睁开;目露厉色;冷冰冰地瞪着郑俨;恨不得给他一个巴掌。

这是一个东都上上下下都倍感疑惑和倍感期待的问题;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可能是杨玄感要篡位自立;但就目前政局而言;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杨玄感有这样的想法;那也不过是痴心妄想;所以真正的答案应该是齐王杨喃和代王杨侑中的一个;而齐王杨喃的可能性最大;之所以杨玄感迟迟不说;除了齐王至今尚没有赶到东都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肯定与关陇本土贵族集团有关;双方在新皇帝登基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上可能有严重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裴弘策当然想知道答案。谁做新皇帝很重要;而新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方案更重要;尤其对河东裴氏来说;因为他们支持圣主;被划归为改革派;那么随着圣主的倒台;河东裴氏的权势必遭重创;所以;河东裴氏若能预先获悉机密;预先做出正确选择;提前与保守势力达成妥协;必将有利于河东裴氏在这场风暴中保全既得利益;退一步说就算保全不了既得利益;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

郑俨这句话正好击中了裴弘策的“软肋”;让他内心深处被极力压制的“魔盒”突然打开了;他的理智顿时被熊熊燃烧的**所淹没;再也无法抵御那致命的诱惑了。

良久;裴弘策终于说出了一个字;“见”

裴弘策秘密会见杨玄挺。裴弘策没有公开召见杨玄感的信使;他不能拱手送给东都政敌们一个明显的把柄;而捕风捉影的事他会矢口否认拒不承认。

半个时辰后;杨玄感告辞离去;至于双方谈了什么;连郑俨都被拒之帐外;一无所知。

上午;杨玄感下令攻击前进;杨玄挺率选锋军直扑白司马坂。

双方正面对阵;鼓号喧天;但杀声刚起就一边倒了;裴弘策的军队一哄而散;大败而走。

杨玄挺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命令将士们收缴战利品;然后继续向东都前进。

裴弘策败退三四里之后;召集败兵;重整人马。在他们的后面只有北郭的上春门是打开的;而上春门外有卫戍军把守;他们根本进不了城;只有再战。

午时;杨玄挺指挥大军缓缓压上;双方再战;裴弘策的军队再度溃败;不过这一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将士临阵倒戈;直接投奔了杨玄挺。

裴弘策再退四五里;再召败兵重整人马;再度与杨玄感作战。

如此反复;到黄昏时分;裴弘策五战五败;全军覆没;最后仅仅带着一队扈从卫士逃回了东都。

当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