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 (第1/4页)

援东都的脚步;卫文升一气之下极有可能失去理智;做出这种天怒人怨之事;直接把关中人逼到悬崖边上。很明显;越公闻讯;亦会失去理智;亦会疯狂;如果给他杀进关中;必会血腥报复;后果可想而知。”

李密越想越是郁愤;脸色非常难看;久久不语。

如果卫文升疯了;掘墓鞭尸焚骨;关中人就给逼疯了;就不得不陪着卫文升一起疯狂;而受害者杨玄感也会疯狂;但杨玄感一旦失去理智;只想着报仇雪恨;其他的都不管不顾了;那后果就严重了;大家一起玩完啊。

李风云看到李密那副表情;就估计他有些相信自己的话了。

弘农杨氏是皇族根基所在;但卫文升不经圣主同意;就对弘农杨氏大开杀戒;恣意妄为;试想一个人无所顾及到这种匪夷所思的地步;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再说杨玄感造反;必然累及到父亲杨素;即便杨素已经死了;即便杨素功高盖世;即便依法最多不过是剥夺杨素一切荣耀;但卫文升既然已经自掘坟墓了;他还怕什么?他还顾忌什么?倒不如一条道走到黑;假如当真击杀了杨玄感;平息了这场叛乱;他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到那时就不是自掘坟墓;而是功勋显赫;荫泽子孙了。

“蒲山公;如果某的猜测应验了;形势如何发展;就无须赘述了吧?”李风云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密看了他一眼;突然有心惊肉跳之感。如果李风云的猜测应验了;可以肯定;杨玄感必定会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拼死拼活也要找卫文升报仇;誓死要诛杀卫文升;结果可想而知;以卫文升的老奸巨滑;岂能不乘此良机死死拖住杨玄感?只待各路援军抵达东都战场;杨玄感就算醒悟过来了;匆忙杀向关中;也会遭到对手的围追堵截;再加上还有潼关那道天险;结果必然悲惨;除非发生奇迹;但把胜利寄托在玄之又玄的命运上;实在是过于荒诞了。

李密总算知道李风云为什么要再一次建议在崤、渑一线设伏了;很简单;如果卫文升当真掘墓鞭尸焚骨;那就无论如何也不能等到西京大军赶到东都城下了;因为杨玄感一旦闻此噩耗失去理智;与卫文升纠缠不休;西进关中的时机必然耽搁;而这一耽搁对杨玄感来说可谓致命;为此必须抢在噩耗传来之前;把杨玄感“诱离”东都战场;让他与卫文升在崤、渑一线厮杀;如此杨玄感就占据了先机。西京援军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全军覆没;杨玄感杀了卫文升;随后直杀关中继续报仇雪恨;要么大败而走;杨玄感随后追杀;但那也是往潼关追杀;距离关中越来越近。

李密的态度变了;非常重视李风云的建议;凝神思考。

“如果卫文升担心受阻于崤、渑;不能及时杀到东都城下;遂取道大河;顺水而下呢?”李密忽然问道。

“这对越公更有利;这等于敞开大门;任由越公杀进关中;除非卫文升老糊涂了;或者其军权被人剥夺了;否则他绝无可能出此昏招。”李风云笑道;“某劝你不要心存侥幸胡思乱想了;还是老老实实早作准备吧。”

李密苦笑;“越公已放弃了此策;某恐怕很难说服他。”

“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卫文升极有可能做出人神共愤之事;为防患于未然;早作准备比不做准备好。”

李密沉吟良久;叹道;“某尽力吧;如果你愿意出力;某或许有些把握。”

李风云想了片刻;问道;“郑元寿大败于函谷关后;现驻兵何处?”

李密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地图上的谷水;由东向西而划;停在了渑池、新安两座城池上;“目前郑元寿驻兵于渑池、新安;据说尚存一千余人。”又指向新安城东边的千秋亭;“杨积善的前锋军驻扎于千秋亭;距离新安城大约二十五里。”

李风云站在他身边;抬手指向地图上的马头山;“此处能否设伏?”马头山是谷水的发源地;在渑池城的西面;两者相距大约二十里;地势十分险峻。

李密顿时明白了李风云的想法;以包围渑池来诱使卫文升支援;然后把卫文升包围起来;围城打援。

“马头山太过险峻;距离渑池太近;不利藏兵。”李密手指马头山以南二十余里外的崤城;“此处合适;只待卫文升兵临渑池;便可悄然杀出;绝其退路。”

李风云点点头;笑着问道;“蒲山公是否愿意与某共赴崤城?”

李密惊讶地望着李风云;“此言当真?”

李风云伸出一只手;“击掌为誓”

李密惊喜交加;一巴掌打在李风云的手上;“击掌为誓有甚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