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部分 (第1/4页)

阴世师早有预感,之前段达的表现太“热情”了,不该说的机密了一大堆,说到最后就是他的各种“苦”,说白了就是需要帮助,尤其需要像阴世师这种亲密兄弟的帮助。实际上未来一段时间兄弟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要维护圣主和改革派的利益,都要继续东征,都要赢得南北大战的胜利,所以阴世师也愿意留在涿郡帮助段达,只是他对段达的一系列谋划持有异议,他不愿意与一个叛贼“虚与委蛇”,更不想养虎为患自取其祸。

“阿兄给点时间,容某仔细权衡。”阴世师没有一口回绝,他知道以段达的能力的确可以说服圣主把他留在涿郡,但问题是,他对段达的计策不认同,没有必胜信心。

就在这时,段达的一位亲信掾属突然匆匆而至,呈上了一封密信。

段达打开密信,只扫了一眼,脸色便骤然大变。

。。。

第六百三十三章 范阳卢氏的“善意”

封德彝书告段达,圣主要求其马上南下高阳,(说明圣主为了积极创造继续东征的有利条件,对齐王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齐王北上戍边不但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齐王北上的速度可能很快,为此封德彝告诫段达,必须火速驰援高阳,帮助齐王迅速解决高阳之危,千万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帮倒忙,扯圣主的“后腿”。

段达“头大”了,局势发展太快,他难以抉择,陷入进退维谷之窘境。

段达权衡良久,还是拿不定主意,遂把密信内容告之阴世师。当然,他蓄意隐瞒了消息的来渊。他和封德彝之间的合作是短暂的,也是秘密的,双方各取所需而已,但两人均为对立政治集团里的重要人物,此事一旦暴露,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信上说,今天圣主和中枢重臣们要具体商讨巩固和加强北疆镇戍一事,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人事调整。”阴世师看了一眼忧心忡忡、愁眉不展的段达,语含双关地问道,“阿兄,景公(封德彝)奉旨南下高阳,应该是在中枢决策之后吧?”

段达点点头,“很明显,所谓人事调整,实际上就是决定齐王的去向,所以景公若要南下高阳,必然等到中枢做出决策之后。”

“今日中枢能否做出决策?”阴世师继续问道。

段达摇摇头。中枢今天肯定很难做出决策,虽然就目前紧张的南北关系而言,齐王北上戍边的积极意义大于它的消极影响,但既然有消极影响,大漠北虏有可能对此做出错误解读,南北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那么中枢反对的声音就不会小,毕竟所有人都知道,圣主突然转变对齐王的态度,把齐王放到北疆镇戍,其真正的目的是为发动第三次东征创造条件,因此只要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大环境没有明显有利于中央的“改善”,圣主和主战派就找不到信服的理由说服主和派,中枢自然也就无法在齐王北上戍边一事上迅速达成一致。

阴世师的意图一目了然,既然未来不可确定,那就坚持既定决策不变,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阴世师是骁果军统帅,骁果军是圣主的近卫军,所以阴世师理所当然把圣主和行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段达不一样,段达是边疆地方长官,承担边疆镇戍之重任,就目前边疆镇戍的严峻形势而言,段达更希望齐王能够北上戍边,依靠其强大的威慑力来缓解边疆的镇戍重压,所以段达在接到封德彝的“暗示”后,便有了火速驰援高阳的意愿和动力,只是他的本部军队数量有限,独自率军南下高阳并没有致胜把握。

阴世师看穿了段达的心思。段达过于谨慎,处处求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结果优柔寡断,在决策上摇摆不定,这让阴世师十分无奈,于是不待段达开口,便果断说道,“明天再说。明天局势必有变化,不论这些变化来自临朔宫还是上谷,我们都有足够时间权衡得失,继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一宿无话。八月初五,上午,斥候急报段达和阴世师,叛军在涞水西岸大量集结,已经包围了涞水城,做出了攻击态势。如此一来,叛军借助涞水和巨马河的地形优势,在西、南两个方向对涿郡援军形成了夹击之势,此刻涿郡援军陷入被动,即便决心南下高阳,也失去了最好的攻击时机。

段达与阴世师反复商量后,遂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阴世师统率,坚守泽伴小城和涿城一线,与涞水西岸叛军形成对峙;另一路由段达统率,南下安定驿与侯莫陈巍会合,对巨马河南岸的叛军形成攻势;同时密切关注临朔宫、大防山和高阳三个方向,只要这三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出现了“异常”变化,援军就迅速做出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