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部分 (第1/4页)

也正因为如此,官方要求飞狐留守军团撤进安州,且没有商量余地。李风云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飞狐留守军团与齐王联手,内外夹攻,夺取燕北控制权,就此与安州形成三方呼应之势,如此联盟抢占先机,未来可期,但此策受制于齐王,取决于齐王的态度中策是如果齐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敢积极主动夺取燕北控制权,而飞狐留守军团内部又取得一致意见,不愿出关,那就抱成一团,择机攻打燕北,不惜代价把齐王“拖下水”,继而达到上策之目的下策是如果飞狐内外形势急骤恶化,不可挽救,有覆灭之危,那就只能利用这个机会,安全撤进安州,一方面最大程度保存实力,一方面则为称霸东北、图谋北疆做准备,但此事暂时要拖一拖,因为北征弱洛水如果取得阶段性战果,安州与官方的谈判筹码就多了,就能利用此事从官方那里争取到更多利益。

十一月初九,留守豪帅们齐聚飞狐城,就李风云这份密件所传递的讯息,商讨对策。

鬼方大捷,李风云击败突厥大军,这个消息很震撼,北征弱洛水,更是让豪帅们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而李风云对飞狐留守军团所提出来的上中下三策,则给豪帅们提供了两个新思路,一个是坚守飞狐,构建长城内外三方呼应之势,一个是北上安州,称霸东北,图谋北疆。

哪一个计策更适合飞狐?

。。。

第八百八十二章 下策

李风云所给的上策和中策都是构建长城内外的三方呼应之势,能否成功,关键都在齐王。

上策中的齐王是主动为之,中策中的齐王则是被动而为,但不论主动还是被动,这两策的目的都是积极建立以齐王为核心的新势力。

齐王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南北大战中建功立业,才能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然后才有资格和实力争夺皇统,才能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从齐王的立场来说,能否成功暂且不论,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总有一线希望,总比不作为,束手就擒,任由宰割要好。而对联盟来说,齐王成功了,鸡犬升天,联盟亦能大获其利,这是一条成功捷径,理所当然为之努力。

下策则是李风云给飞狐留守军团预留的退路。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肯定充满风险,而齐王要走的路因为有汉王杨谅这个前车之鉴,困难重重,一旦齐王自己放弃,拱手向圣主投降,李风云的上中两策也就失去了执行基础,那么飞狐留守军团为了自救,只有出关,否则就是分崩离析,一哄而散,甚至全军覆没。

飞狐留守豪帅们面对新形势,面对生死存亡,不得不搁置矛盾,坐到一起共同商量。

以郝孝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籍豪帅,其坚决南下河北的立场,在冀北、幽燕豪门世家的联合施压下,在卫府剿贼大军云集博陵、上谷磨刀霍霍的不利局势下,已经产生了动摇。与其分裂飞狐、孤军南下、冒着全军覆没之危铤而走险,倒不如抱成一团,殊死一搏,于是河北籍豪帅选择了中策。

中策是主动攻击燕北,联盟掌控局势的主动权,可进可退,危险性最小,不像上策,主动权在齐王手上,如果齐王不愿意配合联盟攻打燕北,不愿意实际控制燕北,联盟剃头挑子一头热,双方反复交流沟通,时间就浪费了,无济于事,对联盟非常不利。

甄宝车、陈瑞、韩曜等联盟高层也选择了中策。

联高层因为早就知道李风云要在长城内外构建三方呼应之势,所以态度很明确,坚守飞狐,只是因为郝孝德、刘黑闼等河北籍豪帅对李风云出塞征伐持悲观态度,不愿困守死地,非要南下河北,导致双方矛盾激烈,冲突加剧。如今李风云出塞征伐战果累累,又赢得了官方暗中支持,有效改善了飞狐留守军团的处境,险恶局面大为改观,现在虽不能说进退无忧,但最起码有了一条退路,只要飞狐抱成一团,内部不乱,不分裂,安全出关保存实力还是不成问题。既然有了退路,联盟高层当然积极拥护李风云,坚决执行李风云的决策,利用当前有利形势竭尽全力构建长城内外三方呼应之势。

虞柔、裴爽、李珉等贵族却改变了立场,选择了下策。

虞柔的父亲是内史侍郎虞世基,裴爽的父亲是御史大夫裴蕴,李珉的父亲是李子雄,还有其他一些贵族子弟的父亲都在中枢或者中央府署任职,他们虽然被官方宣布为叛逆,不敢擅自与家族联系,但家族如果要联系他们,还是有各种渠道。近期他们的家族就通过各种秘密渠道,与他们暗中联系,目的只有一个,请他们发挥自己在飞狐叛军的影响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