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部分 (第1/4页)

“大总管在赤峰。”袁安答非所问,“韩世谔在车连川。”

崔弘升松了口气。韩世谔虽然是杨玄感的同党,参加了东都兵变,公开背叛圣主,但他家世显赫,又背负中土名将之子的光环,从他个人而言,当然想回归中土,为此他迫切需要开疆武功以求得赦免,由此不难想像,在车连川战场上,韩世谔绝无攻击之**,最多也就是逼迫辽东卫戍军撤出东北。

袁安深施一礼,先表谢意。回归谈判能进行到今天这种地步,安东都护府能够拿到谈判桌上,崔弘升居功至伟,而这是当初李风云与崔钰在赤峰达成相关约定时所没有想到的,当时既没有想到圣主和中枢对开疆武功如此急迫,亦没有想到崔弘升会亲自参加招抚谈判,结果李风云的预想便以匪夷所思的速度逐渐变成了现实。

接着袁安郑重其事地问道,“明公对安东大都护可有兴趣?”

崔弘升的脸色顿时严峻,迟迟不语。

第九百五十七章 原来如此

十二月十九,下午,谈判双方在安东驻军一事上争执不下。

中土肯定要派遣军队进驻安东,这是原则性问题,代表了中土对安东的实际控制,代表了安东地区实际纳入中土版图,也是中央在安东实现自身意图的武力保障,否则就不是开疆拓土,而是接纳一个新藩属。

中土此次招抚,需要的是安东这块新疆域,而不是接纳一个新藩属,但安东却在刻意模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不是中土的藩属,我是中土的藩镇,但我要安东自治权,要藩镇割据,实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拥有完整自治权的藩镇,与一个独立的藩属有何本质区别?

比如东、西两部突厥就向中土称臣,西域诸国、高句丽等外虏诸种也向中土跪拜,它们名义上都是中土藩属,实则都独立自主,向中土要钱要好处的时候摇尾乞怜,但中土需要他们回报的时候却置若罔闻,一个个有奶便是娘,翻脸比翻书还快。

短暂休息时,李子雄把袁安、杨恭道、辱纥王云和阿史那翰海召集到一起,就安东驻军一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事要妥协,不妥协不行。

中土是要招抚安东,而安东也要归附中土,中土需要安东,而安东更需要中土。现在中土做出了巨大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土没有底线,中土的底线实际上非常明确,安东可以是藩镇,可以拥有一部分自治权,但绝对不允许安东割据自立,绝对不允许养虎为患自取其祸。

“此事绝无可能妥协。”袁安毫不犹豫,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

“我们的原则是,以参加第三次东征来换取安东的自治权,也就是说,获得完整的安东自治权是我们的底线。如果中土不以参加第三次东征来挟迫我们,不以此计来遏制和削弱我们,我们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做出让步,但现在中土已经公开且强烈表达出对我们的敌意,我们妥协让步岂不是自取灭亡?”

袁安的立场就是李风云的立场。李子雄和杨恭道虽然有心让步,但考虑到李风云和联盟草根势力的根本利益,两人不得不有所顾忌,毕竟此刻矛盾激化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辱纥王云和阿史那翰海则明确支持袁安。虽然之前两人在与段达的会谈中,得到了段达的一系列承诺,但他们若想赢得这些承诺,首先安东就要归附中土,其次必须赢得李风云的支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两人对大局看得很清楚,坚决站在李风云一边,与李风云共进退。

“既然如此,如何打破当前僵局?”李子雄问道,“虽然东都已经把安东军队必须参加第三次东征做为招抚的前提,但第三次东征尚未形成决策,明年是否有第三次东征尚未可知,所以东都到目前为止的让步甚为不易,我们必须珍惜,抓住机会,不可得寸进尺,一旦错过机会,结果适得其反。”

袁安不假思索地说道,“东都必须给安东完整的自治权,在此基础上安东可以给东都两个选择,要么派遣少量军队进驻安东,代表安东已纳入中土版图,要么任命信得过的人出任安东大都护,代表东都行使安东军政大权。”

此言一出,李子雄等人顿时为之一振。李风云终究还是让步了,为了拿到完整的自治权,他穷思无策,也只有向东都妥协。

在这个二选一的选项中,东都派遣少量军队进驻安东是必须的,但正如袁安所言,如果进驻军队数量太少,也就一个象征意义,能够发挥的作用太小,相比较而言,如果东都任命一位声名显赫的大权贵出任安东大都护,其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力就大了,只是若想让其发挥最大作用,这个安东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