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除以之外,还有一些名不符实的武帝盛世(汉武帝)、元和中兴(唐宪宗)、大中中兴(唐宣宗)、咸平之治(宋真宗)等,而大明朝更是有一半的皇帝和“盛世”、“之治”沾边。

就算是大家公认的“盛世”,大多只是某一方面强大,或经济发展较好(文景之治、仁宗之治),或军事强大(开皇之治),或天下方定、政治清明(贞观之治),当然也有全面发展的(开元盛世、永乐盛世)

在这些“之治”或“盛世”里面,没有任何一个都及得上“开元盛世”的成就,我们不能因为紧接而来“安史之乱”的黑暗就抹杀了曾经存在的光明。

政治上,结束了太平公主乱政,任用贤臣,改期吏治,政治稳定;

经济上,《通典》中记载:“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可见当时百姓仓粟充实,物价廉宜,交通方便。

军事上,收复陷于契丹的辽西12州,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文化上,毫不夸张的说,玄宗期间,是我国文化高峰的理想时代,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峰。书法中的“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宗元)听说过吧,阎立本、吴道子(“画圣”)听说过吧,,甘肃敦煌莫高窟听说过吧。这算你是文盲,“唐诗”总听说过吧。不错,这些成就都基本是在唐玄宗时代形成的。

外交上,无论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西亚人,使者多多(这可不是八国联军,都是来学习或是朝贡的。)

杜甫有诗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盛世之景,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经常把“开元盛世”与“康乾盛世”查提并论,我认为两者根本没什么可比性,“开元盛世”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全部站在当时世界的巅峰。

而“康乾盛世”呢?

军事上,尼布楚条约是康熙初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是雍正年间签订的,这两个条约均割让了部分领土。典型的以土地换和平。

政治上,康乾时期加强了皇权专制,皇权集中要远大于以往朝代,举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决断(偶尔太后也垂帘听政)。

文化上,康乾时期的文化特色就是文字狱,简直就是文化的倒退。

外交上,闭关锁国,还自以为天朝上国,梦想着有人前来朝拜。

这是什么“盛世”,不过几个人锁在屋里拍拍脑袋自欺欺人的事,反正文字狱了,谁敢说三道四提不同意的观点,杀掉就是了,

开元盛世的取得以及后来安史之乱的兴起,都带得明显的李隆基特色的烙印:用人不疑。

在开元期间,玄宗的看人的眼光还是很毒的,看他前期任用的几位宰相,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任用的将军: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或统军出色或勇猛过人;就算开了封大将军先河的太监高力士,也非常有才能。

并且玄宗敢于用人,把大权放在下边人的手中,不会如同武则天一样动不动就杀大臣。张说素与姚崇不合,玄宗欲提姚崇为相,张说数次向玄宗上疏阻挠,玄宗坚持任姚崇为相,把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姚崇死后,玄宗又把张说调回中央,任尚书令。武将王忠嗣曾同时任四镇节度使,统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马。

当然也正是他的坚持疑人不用的原则,最终吃了安禄山的亏。

在网上有消息说,目前是我国继“开元”、“康乾”之后的第三个盛世,号称“锦涛盛世”,面对这种人,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啥也不说了,啥也说不出来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二章 郭子仪与李白(1)

“一生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

这是昔日女诗人汪小蕴,在论史诗中有关郭子仪的名句。前半句是说郭子仪的名声超过了李光弼,后半句是说他有位千秋知己叫青莲,这青莲,当然就是号“青莲居士”的李太白了。

李白是我国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