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八部书外皆狗屁”——黄侃(1)

民国学人中有三个出名的“大疯子”,一个是被称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即前述“刘疯子”刘师培,还有一个“黄疯子”就是黄侃。这三人不仅都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而且章太炎、刘师培与黄侃还是师生关系。学问大、脾气怪又是这三个疯子的共同特点。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周作人是这样评价他的:“要讲北大名人的故事,这似乎断不可缺少黄季刚,因为他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例,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能恭维。”

黄侃,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他祖籍湖北蕲州,父亲为黄云鹄,字翔云,进士出身,曾做过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后官至四川按察使,为清二品大员和著名学者,—生著述甚多。黄侃幼而聪颖好学,才气过人,3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4岁就延师诵读。

1903年,17岁的黄侃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新式中学——武汉文华普通中学堂,与宋教仁、董必武等是同窗,因宣传反清思想被开除。后因其父与张之洞之友谊,1905年张之洞以官费送他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黄侃到日本后加入同盟会,结识了章太炎。关于他和章的结识,坊间还流传一段笑料。相传当时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黄侃偶因内急,竟随手宽带解裤从楼窗往下天水直泻。章太炎此时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高声怒骂。黄侃本系贵公子出身,且正年轻性躁,自然也投桃报李。真是不骂不相识,待双方大骂中互通姓名,彼此竟然都有如雷贯耳之惊。章太炎年齿稍长于黄侃,且是渊博绝伦的朴学大师,黄侃便立马折节口称弟子。

1910年黄侃回国,在湖北、河南等地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夏,他在汉口詹大悲主办的《大江报》上写了著名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社论,文中写道:“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之将至……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激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然自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可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文章登出,轰动一时,大涨了革命党人的气势。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亦回乡组织武装,失败后转往上海,退出政治活动,一心为学。袁世凯夺权后,因黄侃名气大,便想拉拢他,并准备授予他嘉禾勋章,黄鄙视袁的为人,因而拒绝接受,并写诗嘲讽此事,说:“二十饼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

1914年2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国,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后囚于东城钱粮胡同。此时黄侃接受北大之邀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下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探视。黄侃见章寂寞一人,便以请章讲文学史为由,留下来伴宿,直到数月后,遭警察驱逐。

3。“八部书外皆狗屁”——黄侃(2)

为生计所迫,黄侃经常四处奔波,教徒授学。1914年后,他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他每换一个去处,随行都会带着一口棺材。此等怪异举动,一时成为时人谈资。黄侃却依然我行我素。这口棺材是黄父当年在四川做官时自制的,后因棺材太小留给了田夫人。田夫人系黄父正室,黄侃对田夫人视若生母。黄侃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其生母周孺人去世后,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老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自撰了一篇沉痛的悼文。黄侃专门在日记中撰写了慈母生平事略。文末云:“孤苦苍天,哀痛苍天!孤黄侃泣血谨述。”1922年夏,田夫人去世。每逢两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家人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黄侃治学行事,趣事颇多。他少年时好学用功,13岁时父亲去世,他在学塾中日夜诵读,废寝忘食。族人刁难他,常把大门关上不让他出入,他便常在深更半夜绕到后山从后门进屋。他一生读书极多,每书都从头到尾读完,重要的书还反复诵读,“所治经史小学诸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