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恕5诙�醭雎肥堑北��缋辖�呐��U庖彩巧仙现�。�淅�殉潭燃负鹾蜕洗笱б谎�W畛<�幕爻峭揪妒峭ü�泄ぁ5��钣邢蓿�┐笥谇螅�虼司赫�檬�旨ち遥�热缯阅��筒以馐О堋7粗��裆洗笱Щ蛘叩北�赫�共皇悄敲蠢骱Φ模�蛭�话愕闹�嗖桓矣心茄�纳萃�I洗笱Щ虻北�侨肆�晌�氖拢�耸翘煲猓ê图彝コ錾硪约昂竺沤裘芄夜常��呷币徊豢桑�W詈笫O碌闹�啵�绻�瓜牖爻牵�挥锌喟咀拧2唤峄椤⒉涣蛋��绕涫遣荒芎偷钡氐墓媚锘蛐』锝峄榱蛋��

十六七岁的青年男女(这是他们下放时的平均年龄)熬到了二十六七岁,这十来年来他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请别忙责怪我撇开感情问题不谈,再热烈的感情最终还得服从于生存(如赵宁生和夏小洁的故事)。青春热血的他们如何解决*问题?这很实际,也很必要。但对此我和读者朋友们一样,一无所知。

在三余、在葛庄、在汪集、在整个洪泽县,常有类似的故事流传。一个女知青养了一条公狗,每天晚上搂着睡觉。或者,某个男知青搬了一张小板凳,站上去,从后面干一条生产队的耕牛。这样的事我宁信其无。但有一件轰动全县的案件,却是小陶亲眼所见(布告)。

那时,他已经在洪泽县中读初中了,一天,在街上看见了一张人武部张贴的布告。被宣判者是插队于某公社某大队某生产队的一名知青某某某,性别男,罪名是破坏春耕生产。小陶仔细阅读完全文,才知道那知青是如何破坏春耕生产的。原来,他奸污了生产队的一头母牛。母牛被奸污后犁起地来有气无力的,此时正值春耕大忙时节,于是便破坏了春耕生产。

回到上文,熬得住的,还得努力劳动和表现,因为总有一线希望。这倒是一件好事,省得精力无处发泄。直到有一天终于累垮了,生病了或者残废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如此一来就可以办病退回城了。所以,病退也是继上大学、当兵、招工之后的另一条回城的途径。赵宁生最后走的就是这条路。

也许,我说得过于惨烈了一些。既然病退是一条回城的途径,想办法诈病的人自然不少,不必要真的累垮了、生病了或者残废了。以此方式回城的知青自然工作没有着落,二十七八了,还得靠父母养着。但他们宁愿如此。

再说那些熬不住的,就在当地结婚生孩子了。无论对方是农村的姑娘小伙,或者也是知青,都再也没有回城之日了。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五口(得看生了多少)都是农村户口,和当地农民一样,得下田种地靠挣工分度日。这才是老陶说的扎根、打万年桩的意思。作为一名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至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功德圆满。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知青的种种出路,是因为,他们的今天就是小陶的明天。关于这一点,老陶的心里再清楚不过。别看小陶现在小学毕业了,上了洪泽县中,成了三余惟一的中学生,但他早晚还得回到三余,就像靳先生的儿子一样。

关于小陶的前途,当兵已无可能。不说别的,就说那副眼镜。上大学,就更无这样的奢望了。因为老陶、苏群以及陶文江都有政治问题。病退,往哪里退?老陶一家已经在三余了。仅有的两种可能就是进厂当工人,或者和当地的姑娘结婚,在三余扎根。二者必居其一。

洁癖(1)

1

陶文江是老陶家最年长的人,下放那年,已经虚龄七十了。他的身材也是全家最高的,一米七八左右。平时,陶文江的腰杆总是挺得笔直。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但仍然十分浓密,一丝不苟地向后梳起,加上沉默寡言、表情庄重,不免让人肃然起敬。解放前,陶文江做过南京武定门小学的校长,在一次集体仪式上加入了国民党,一度还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委员。所以说,他是有严重的历史问题的。

解放后,陶文江即退休在家。从此他便不再提笔写字,作为一个读书人,每天只是翻翻报纸而已。到后来,他竟然真的不会写字了。当然,读书看报还是不成问题的。

陶文江很少发火,但一旦发起火来却十分了得。他会将手边能抓到的随便什么东西(比如一只茶杯)扔出去,同时大声地吼叫,声势可谓惊人。过后,他平静下来,再将地上的杯子碎片扫进一只撮箕里。然后拿来拖把,仔细地把地板上的水迹拖去。

*中,老陶家经历了不少危机,陶文江一如既往地不动声色,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当时,他的历史问题被翻出来重新审查。每周一次,陶文江要到当地居委会交代问题、汇报思想。回家后,他更加沉默了。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