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前言

一直不知道怎样把“吃”这件事讲得头头是道。

直到有一次,《时尚健康》杂志采访祖父程莘农院士时,我听到了他讲饮食养生的“七律”,这才明白原来在自己生长的中医世家中,看似平常的饮食也蕴含着深奥的中医道理。

律,就是原则、规律。饮食七律,就是有益健康的七个饮食养生原则和规律。

虽然是七律,但可以用三个字来总括,那就是:食有节。

食有节,就是要五味杂食,并益于五脏,合于四时;

食有节,就是在保持适量油盐的时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食有节,就是热不灼唇、冷不冰齿,用温暖的食物去温暖食者的心;

食有节,就是先分清饿的是眼睛、舌头还是肚子,不要勉强进食;

食有节,就是用心饮食,合理搭配,专注于食物本身;

食有节,就是只吃七分饱,不仅为了体型,更为了健康;

食有节,就是顺应节气变化,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养生……

我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对饮食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奶奶每日端来的小锅。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奶奶去世也快十年了,谨以这本写饮食的书纪念她老人家吧。

另外,也感谢同事高滢在本书内容整理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

程 凯

第一律 合五味(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尝不是如此。用对了,五味益五脏;用得不对,五味亦可伤及五脏。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合”,也就是相宜。五味与五脏要相宜,五味与四时变化要相宜,五味之间也要相宜,五味在食量上还要相宜。“合五味”可不是简单的五味杂食。

1。 五谷、五畜、五菜、五果

我的爷爷程莘农院士是江苏淮阴(今淮安市)人。他10岁起随父研习中医,15岁时拜著名老中医、温病专家陆慕韩为师,19岁就独立挂牌行医。1957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北京的中医事业,他被国家选调进入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至今已从医70余载,成为了一代中医大家。

我的父亲程红锋是爷爷的长子,从小就目睹中医的神奇并很快爱上了中医。父亲成年之后,毅然走上了行医之路,并坚持不辍。即使从中国中医研究院退休之后,他还一直坚持门诊,行医至今也有40余年了。

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医世家,又在爷爷身边长大,耳濡目染,我怎能不受影响呢?的确,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闪烁着中医的影子。然而,当我步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所中医最高学府,再回首遥想童年的时候,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不是稚嫩童声里的汤头歌诀,也不是懵懵懂懂中的经脉病候,而是爷爷教给我的饮食道理。

记得小时候,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奶奶都按爷爷的嘱咐给我准备好了午饭。虽然那时的条件没现在这么好,但在我的记忆中,这餐饭却是十分的丰盛。

主食:或米或面。爷爷是江苏人,所以吃米饭的机会多一些。奶奶蒸米饭真有一手,用小小的铝锅(那个时代特有的器物)蒸出来,不硬不软,粒粒晶莹剔透,散发着一股米饭特有的清香。现在用电饭煲焖出来的香米饭,也很香甜可口,但却不是儿时的味道了。印象中奶奶还经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在一起的二米饭与红薯、玉米等粗粮调换口味,有时甚至还有一小碗盐煮花生或白蒸芋头……

绿叶蔬菜:一个被用得很旧的小盆里盛放着至少两种时令的绿叶蔬菜,每样的量都不是很多。这个菜量现在看来像是剩菜,其实却不然,那是奶奶每天中午特意为我做的,一般是一盘菠菜或卷心菜等的叶菜,一盘扁豆或青豆等的豆菜。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爷爷给我定的食谱……

肉菜:最常吃的是肉羹,就是将肉沫与鸡蛋一起蒸熟。本不觉得这肉羹有什么特别,直到上了大学,吃到食堂里一道著名且昂贵的“太阳肉”后,才比较出奶奶做菜的特色。所谓“太阳肉”,就是在调好味的肉馅里打一个鸡蛋,然后上火蒸熟即可。取名“太阳”,是因为肉是肉,蛋是蛋,界限分明,形如太阳。而奶奶却是将鸡蛋与肉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蒸熟后肉沫镶嵌在蛋间,使鸡蛋形成了蜂窝状的奇特结构,清浊融合,肉蛋再难分割,味道自然也就变得十分独特,回味无穷……

佐汤:每餐必有汤,以瘦肉丁儿、蒸熟的鸡蛋丁儿、山药丁儿为主并稍加青蒜的山药汤;将土豆切丁并加蛋花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