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还是回到小洁的情况吧。她的食谱可以说是五味俱全,各利于相应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特有的饮食习惯和食谱搭配。虽不能说是健康,但至少她自己还是比较适应的。

当然,以五味滋养五脏的理论为指导,小洁某些饮食习惯还应该改变,但关键还要自己喜欢,自己觉得适合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偏好,中医强调各种各样的食物综合摄取,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能量均衡,才能弥补我们饮食过程中的稍许缺憾。

TIPS:五味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曰:酸收,入肝。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曰:苦坚、燥,入心。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曰:甘缓,入脾。

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曰:辛散、润,入肺。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曰:咸耎(音软,有平息躁动上炎之势的意思),入肾。

其实,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3。 合五脏之性与四时变化

五味入于五脏,而对相宜的脏腑起到滋养的作用,这就是“合五味”的全部含义吗?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还是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这,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看来,五味或散或收、或缓急或润养的不同作用对五脏均有不同影响。要想做到五味与五脏相宜,还需要考虑五脏的虚实、用药时的补泻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等很多其他因素。“合五味”这三个字还真不简单!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灵兰是灵台兰室的简称,是黄帝藏书的地方,秘典就是黄帝秘藏的典籍。因这一篇所记载的内容至为重要,应当被珍贵地保荐下来,永久地流传下去,才起了这个名字。也正是在这样重要的篇章中,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被封了“官儿”,有了脾气秉性……

肝被称作将军之官。既然是将军,就一定孔武有力。想象一下将军身着铠甲、手持利刃的威武之姿吧,代表着肝之性刚强、喜动、喜条达舒畅,所以肝又被称为“刚脏”,其性易亢易急,在志为怒,怒而气急易使肝气受伤。而甘味有缓急的作用,为了缓解肝易亢易急的将军之性,可以适当多吃些甘味食物,特别是在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春季,更加适宜。由此,确立了春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甜少酸。 。 想看书来

第一律 合五味(10)

而针对肝之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辛味发散可顺其性,酸味收敛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肝之疾病状态的用药原则。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主血脉。心是皇帝啊,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是五脏六腑的总头儿。虽外表看起来很威风,实际上它却禁不起伤害,一定要好好地被保护起来,这是其性喜软的一面。同时心也像所有的君主一样,喜欢听高兴的事儿,故在志为喜,而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致神志失养。皇帝昏了头,没了规矩,不在宫殿里处理国事,反而到民间乱跑,整个国家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儿。对人体来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而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心气旺于夏季,故夏季时节应适当多吃些酸味食物,以收敛易耗散的心气,避免心神受伤。由此,确立了夏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酸少苦。

而针对心之喜软而恶缓的特点,咸味软坚可顺其性,甘味缓急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心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