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冷酷无情的洛克菲勒(3)

“利息多少·”

“我怎么能落井下石呢,低利,比银行利率低2厘。”牧师很快让梅里特兄弟立了一个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美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梅里特兄弟对这位大救星感激涕零。

然而,还不到半年,劳埃德牧师就告诉梅里特兄弟:“他的财主朋友是洛克菲勒,他要求马上索回42万美元的借款。”梅里特兄弟恍然大悟,劳埃德牧师哪是什么救世主,撕破天使的面具,他只不过是冷血杀手洛克菲勒的帮凶。梅里特兄弟那42万美元贷款早就用来填补以前的资本窟窿,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再也掏不出42万美元了。他们认为自己遇到了诈骗犯,要在法庭上见分晓,原告律师如此辩解:“那借据上写得非常清楚,借的是考尔贷款。什么叫考尔贷款?考尔贷款就是贷款人随时都可以索回的贷款,故其利息低于一般的贷款利息。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款,或者宣布破产,两者必居其一。”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梅里特兄弟掉进了洛克菲勒的文字陷阱,只得自认倒霉把矿产卖给了洛克菲勒,作价仅为52万美元。

孙子《三十六计》中云,“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指的是在对敌作战时,诱敌深入,阻断敌人援兵,切断其后路,如瓮中捉鳖,必能置人于死地。洛克菲勒抄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无师自通的抄底心理学。

除了恐惧本身,我们无所畏惧。1873年带给人们的影响不仅来自实体,还来自心理层面,恐惧是比萧索更可怕的噩耗。站在经济危机的薄冰上,被四处蔓延的恐惧情绪所影响的梅里特兄弟,也同样六神无主。他们如同溺水者,每一根稻草在他们看来都有可能是救命的,尽管这根稻草可能是加剧他们陷入囹圄的诱饵。碰到风调雨顺的年景,梅里特兄弟对洛克菲勒送来的42万美元可能会不屑一顾,即使接受了,精明的他们也会怀疑这是不是洛克菲勒的欲擒故纵术。但他们偏偏遇到了青黄不接的萧条期,当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时,如惊弓之鸟的他们早已失去了理性判断,最终稀里糊涂地钻进了洛克菲勒为他提前预备好的圈套。

很多时候洛克菲勒的抄底手段不够光明磊落,一些鸡鸣狗盗之术他都拿来一用,恰好印证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毕竟,我们所期许的健康的抄底行为是“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我们也不能否认洛克菲勒是个人奋斗的典范,无论他的资本毛孔里滴着多少血和肮脏的东西,他在侵略式的抄底中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还是很值得后来抄底者学习和借鉴。不过,当打开窗子时,灰尘和新鲜空气一起扑面而来,如果只想呼吸新鲜空气,就要学会使用过滤网。对于洛克菲勒令后来者难以企及的抄底术,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需批判地吸收。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顶着道德光环的摩根(1)

摩根的天才是那种循规蹈矩型的,而不是创造型的。他属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伟大商业银行家中的遗老,而不是新型银行家的先锋。他所做的都是他父亲以及其他银行家们已经做过的事,只是业务范围更广,而使其发挥卓越聪明才智的银行机构也更为复杂。

——查尔斯R。莫里斯 《实业大亨与美国经济:四国演义》

1864年,因抄底1857年经济危机而满载而归的皮博迪,把他的公司交给摩根的父亲——朱尼厄斯 ·斯宾塞·摩根,摩根也加入其中。从此,摩根家族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成为世界经济史上最壮丽诗篇中的一抹亮色。

与其他被戴上“资本强盗”的企业巨头如卡内基、洛克菲勒不同,对商业有着近乎执著的热爱,认为“商业信贷的决定因素是品德”,其口碑也要好得多。他淡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连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都这样认为,“与摩根的目光对视就像正视一列向你行驶来的高速列车闪亮的前灯。如果你能有幸脱离‘铁轨’,那双眼还只是令人敬畏的;但如果不能,那就太恐怖了。”

早在1861年,摩根就在曼哈顿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一幢旧式建筑中成立了摩根商行,从事黄金投机生意。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在曼哈顿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中潜伏着影响美国经济长达50年之久的金融巨头。

摩根掘得的第一桶金,是他抄底美国内战的丰厚回报,他就是“黄金抢购风潮”的幕后推手。美国内战爆发后,战局成为黄金价格的晴雨表:北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