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2页)

2008年12月,武钢以南澳CXM公司报价的一折——975万澳元,收购南澳CXM公司增发的15%股权,成为南澳CXM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除了这低价“捞”来的股权,武钢还计划投资1�8亿澳元(约合1�27亿美元)与南澳CXM公司合资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采11个矿区20亿吨的矿石资源,初期以5亿吨计价,武钢以每吨0�18澳元价格获50%权益,这仅为原先开价的2�5折。

2009年1月,中国钢铁巨头首钢集团旗下子公司首长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宣称,以每股2�6澳元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MountGibson公司19�7%的股份。MountGibson公司年产铁矿石300万吨,中国钢铁在争夺定价权上又前进了一步。

……

自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遍地开花,尤其是澳大利亚的能源企业更是众多企业争夺的价值洼地。

“我与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当然,经济危机也不会厚此薄彼,与全球能源共冷暖,中国能源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萎缩、股价下跌的困境,很多企业在“降,企业苦”的泥沼中挣扎。减产、降薪、裁员等成为它们齐刷刷的“避寒”动作。2008年9月29日,河北钢铁、首钢、山东钢铁、安阳钢铁四大钢厂宣布10月减产20%;鞍钢从11月份开始降薪;11月以来,日照钢铁50岁以上员工全部被裁。

可见,不但澳大利益的能源企业在过苦日子,中国的能源企业也面临着生死挑战。但这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也为能源企业播下了千载难逢的并购种子,一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如果单个企业海外并购可能会遭遇抛锚,那么就抱团并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绑成捆,就很难再折断。如果几个、几十个、上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企业捆在一起,原本细弱的资金链就会变得坚不可摧。一个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并购巨无霸”,必然能在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也避免了单个企业倾囊而出的资金链紧张之苦。

东欧斯拉夫人有句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中国的能源企业在立志做并购的同时,还要通晓并购之道,大家可以抱团向海外进军,这会在中国企业的并购史册上写下别样的精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抄底”并非没风险(1)

经济危机如同神奇的魔法棒,把我们的种种瓶颈——价格瓶颈、技术瓶颈、渠道瓶颈、人才瓶颈等一一打碎。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营造的抄底氛围中,与世界上其他可以独善其身者一起吹响了抄底的号角。但是,自从中国本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以来,经典的海外抄底和并购案多固守“蛇吞象”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迅速提升规模和国际知名度,但也会因单一的利益捆绑而折戟。所以,抄底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馅饼遍地的资本游戏。抄底也有风险,如果没有做好功课就下水,游起来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呛水而亡的可能。

据《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中显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额,在2008年前三季度大幅增加了101�9%。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中国跨境并购也达到688亿美元,刷新了新的年度纪录。但据《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李向阳表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更甚,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仅在次贷危机中,也不是所有的抄底者都是硕果累累:中投斥资30亿美元认购百仕通集团9�3%的股份,截至2008年底,已有6�33亿美元的浮亏记录;2008年10月,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投资富通浮亏157亿元……一直算下去,李向阳对海外收购估计的损失是超过2000亿元。

危机的实质就是风险,我们在看到遍地抄底机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抄底背后隐藏的风险。抄底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

其一,被收购资产可能是洋垃圾。

即使戴着洋帽子,海外资产也有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着光鲜,其实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当企业收购后,才发现被购资产是块鸡肋,不但食之无味,而且还吞钱不吐骨头。

雷曼破产,众人一哄而上,分而食之,野村控股打败对手有幸收购雷曼业务,很多人都认为野村控股抢到了蛋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野村控股越来越感觉他们抄到了“天花板”。由于收购雷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