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花花,你看错了,阿蛮有分寸的,她懂的事其实不少,可惜,兵乱来得太快,不然,她很有希望成为恒王的眷属,如今,自然不便提出了。”

——谢阿蛮如今成了贵妃的耳目,有些天贵妃不许她到处乱走,但后来想想,让她到处走动,可以听到许多消息,因此,贵妃也不再限制她,而且托她做一些事。

在大变乱中的杨贵妃,如今也变得精明了。

为了冲淡洛阳失守及安禄山称帝所引起的不安,新年期中,朝廷刻意渲染安禄山部进攻潼关受挫而退的消息,其中之一是:安禄山曾亲率大军到新安,因潼关有备及河北郡县纷纷反正,折回洛阳应变。

其次,为了烘托乐观气氛,宫廷中原已取消的几项宴会,又恢复了。

自安禄山兵乱以来,梨园子弟,两部乐班,都未正式上演过,年初四午间,又在兴庆宫演出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乐。

场面依然很大,大唐皇帝最初没有参加,但当中序以后,他来了。乐班发现皇帝出现,一声磬,所有乐奏的舞人都停下来了,在繁音中骤然停歇,一片静寂中,磐的余声似乎在荡漾。

皇帝有些错愕,但随之而来的是高呼万岁的声音,接着,乐奏又继续下去,可是,李隆基对刚才一下子的静寂却不能释然,稍后,他在贵妃的耳边说:“乐声骤止的那一瞬,很特别,令人不舒服——我联想到有个人突然死去!”

“陛下——”杨贵妃也心悸,惴然接口:“不要说——”

人处在逆境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生出萧瑟之感,也自然而然会怕听不祥不吉的语言。

杨贵妃不大讲究忌讳,然而,如今的她,却不敢听不吉利的话。

新年,就在如此强自欢笑实际暗淡中过去。不过,宫中宴会每天不断——李隆基以此表现从容。

新年中,战局的发展,似乎对大唐皇家,越来越有利,敌后的义军声势更大了,潼关正面,平安无事。安禄山的部队似是没有攻坚的打算——长安的平民和中下级官吏,逐渐心安,对安禄山称帝,也不大重视了。

在忧惶紧张中过了一个时期的杨贵妃,也随之松弛了下来,她在动乱初期,最担心皇帝的身体,过了年,皇帝已七十二岁,她原来以为皇帝的体力会承担不了繁剧的,但是,经过最繁劳的天宝十四载的十二月,李隆基似乎消瘦了一些,但是,他的精神健旺,体力反而较闲适的时候增进。

进入三十八岁的杨贵妃,明白了自己唯一可仰仗的人,便是李隆基,她关切的是这一个人,国家事如何,不是她的智力可及的,她希望自己可以再依赖皇帝丈夫十年,到那时,自己也接近暮年了。

在承平的岁月中,于日常生活中观察,她相信自己的希望有达到的可能,她相信,皇帝的生理状态,总可以活过八十岁的,这几年,她对皇帝的饮食起居,都小心照料,就是为此。而当安禄山反讯初到时,皇帝绕室徘徊,日夜不安的现象,使她恐慌,现在,过了一个年,她看到皇帝健康如常,放下心事,又安排了一个娱乐节目予皇帝作生活的调剂。

只是,李隆基实质上已少失了闲适和逸乐的心情,他温馨地对待贵妃,接受她的安排,杨贵妃也看出他心神不属。

她希望由时间来改变皇帝的心情——如今,是平静的对待时间,潼关前线每日报平安,安禄山的军队调回去巩固内部。零星的战争在河北地区展开,若干城市的义兵,当安禄山的正规军回师反击时,便抵挡不住了,如常山的守军首领颜杲卿,城陷,全家被俘杀,不过,新兴军中也有令人惊奇的发展,如郭子仪部队,已能分兵,他的部将李光弼,独树一帜,已统有四五万兵。

不过,长安人对河北敌后的军事,不大关切,他们看到潼关正面平安无事,就满足了,也安心了,一度浮泛的政治上的权力斗争,曾被压抑,如今又在都城展开。

太子监国是虚的,太子李亨在战乱中依然故我,可是,看着七十多岁父皇的太子,却不甘心长久如此,现在,局面已稳定下来,长安的安全应该没有问题了,于是,太子一系的人,把攻击的矛头转向杨国忠。

太子一系的人在第一个回合针对皇帝而发,行动很暗,失败也暗。但是,明眼人仍可以看得出暗攻暗败经纬。

失败教训了太子集团的人,他们转向杨国忠,以夺取相权为第一步。

以办事务见长而起至帝相的杨国忠,没有家世背景,故家巨族的人瞧不起他,再加他和文士集团也没有关系,侯门寒族出身的进士和文人,也与之格格不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