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车辚辚,行进的队伍,秩序渐渐转坏,中后队挤在一起,太子在后面并无作用。

在前路,皇帝的先遣人员又未曾再在路上设站接应,开路的骑兵从事分段清道。

从长安城到咸阳,只有四十里路,但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前一半路走了一个时辰,后一半更慢了。

有太阳,也相当热,行旅于热天终于是辛苦的。

咸阳望贤宫在望了,开路的兵队先到,一员旅正随了郎将驰回来,通过将军而直接见高力士报告:咸阳县令和官员,逃了,先遣的内常侍王洛卿一行与望贤宫监和随从人员,都已率先逃走。

这讯息使高力士气得发抖,,他会合宰相,将之报告皇帝,李隆基为此而震动,他紧张地询问,有没有寇讯。杨国忠报告:派出去的斥堠都有平静无事的消息带回。

“岂有此理,我在后面,他们却先逃了!”李隆基愤然说,随后,又自我解嘲地:“到望贤宫再说吧,看来,我们得再调整一下。”

咸阳望贤宫不久就到了,宫监和执事人员都已逃走,仅剩下几名老内侍在,没有人为皇帝一行人准备午饭,甚至连迎驾的官员都没有。李隆基原来计划在望贤宫设朝,现在只能放弃了。

队伍一列列地在望贤宫前停下来,人和马都需要休息,但当地官吏逃亡,大队的饮食没有了着落。

日向中了,天明之前启程逃亡的人,饿了。

长安的贵人们平时从未为饮食操过心,似乎也从来不觉得饿的,可是,到了咸阳,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了饥饿感了。

老年的皇帝面色很难看,宰相杨国忠起自市井,他带了儿子、家僮,匆匆入市,先在一家干食店买得一些烘饼,又匆匆自行携回献呈给皇帝。

李隆基虽然饿,但却食不下咽,他惨淡地问:“国忠,百官诸军将士,如何得食?”

“陛下,臣已命小儿找民众设法供食,咸阳商肆居民,虽有逃亡,但留下的人尚多,想来可以办到,至于诸军将士,例备粮食,陈玄礼已传命诸军就地造饭休息。”杨国忠颓唐地说:“陛下请略进食——”

皇帝分了几个饼给贵妃和随从,勉强咬了一口,他不想吃,但为了这是宰相自己去购取的,又不能不吃。

此时,高力士吃力地在指挥各批车骑的停驻所,他忙了一阵,汗水满面地回到皇帝身边,请皇帝入望贤宫东外舍休息,他估计,在一个时辰内,无可能再启程。

皇家的队伍携带着无数财宝,但并未带有笨重和不值钱的粮食,现在,临时要咸阳市有限的人家准备五千多人的食物,自然是艰难的。

以办事务见长的杨国忠,在此时可怜地表现了他的才干,他派出的人,交涉了,由里正、坊头负责,留着未走的商民,数百户一齐举火煮食。

第一批食物煮好时,皇帝命供应官员,接着是皇族人员和宫人。食物有了,但食具却没有,毫无逃亡经验的贵人们,几乎全数未带食具,皇子皇孙们用手掬饭而吃!

皇帝看到时,他只有隐泣吞声。

问题并非到此为止,军队中,有一批禁军并未依照行军惯例而备有粮食和食具,高力士和陈玄礼商量着,不敢用均分的办法,只令未携粮食饮具的兵士,分队入近村购食,高力士分出了数十人携现银和钱偕之同行。

仅仅四十里路,暴露了太平皇朝在应变时的各种弱点。

皇帝在忧郁中,他悄悄地告知贵妃,担心会发生乱事。

“过了咸阳,应该没有事了,敌人如循渭北来,要切断的要路是咸阳,现在,此地平安,下午再走,自然不妨了!”贵妃所知有限,但尽力安慰皇帝:“大家没逃过难,忙乱是意料中事,再向西行,供应大约不会缺乏了,三郎,你歇歇,事已如此,操心也没用!”

“我出去看看情形——也慰问一下官兵!”皇帝带了几名内侍向外行,但到了外面,他就放弃慰问之行了,外面太乱,人山人海,宰相估计除军队外,约五千人,但自望贤宫东外舍阶上眺望,相信逃亡的人数会远超五千这一数目,由于太乱,他亦无从着手慰问。

此外,使皇帝的心情稍感沉重的是:在后队的太子并未上来请安。

于是,他再回入,尚膳房内侍,已自市上购到粮食菜蔬,煮了午饭供皇帝和宫中人员。

皇帝和少数宫中人员在外舍进食,同时,李隆基命人调查全队的人数,他和高力士与杨国忠商量,今晚到金城,必须弄得象样一些。

他们原定计划,今夜宿于金城的,金城距长安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