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当然了,如果还象以前那样咳嗽,一副病痨鬼的样子,纵然将《三国演义》《西游记》或者《安徒生童话》全搬了过来,或者即使救了李令月,李令月也未必象现在这样,对他依赖。

林黛玉固然让人怜爱,可那是女人,如果是男人嘛……

人多,杨敏有些儿害羞,道:“妾身听闻太子即将去东都,因此,赶来祝福一下。”

说话间,上官婉儿替众人沏茶,动作十分标准。

李显是少年人,又嘴直口快,问道:“婉儿,你这个沏茶,是何处学来的?”

“奴婢自小在掖庭宫长大,伺候人惯了,因此学得的。”

“我听小妹说,你会背很多诗。”

“不是很多,会背一些。《诗经》里的短诗会背一点出来,还有其他的诗篇。”

李显很敬佩。其实兄妹五人,除了李贤这个变态外,其他四人,李令月尚小,李威不提,李显与李旦学业也还可的,就是李显虽然性子直爽,在弘文馆同龄人中,也名列中上。大约这也是李治与武则天的遗传在起作用。

不过读与背是两回事。能读懂,甚至能解释一二,可是背诵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年龄到了李显这时,会背一些,倒也自然,但上官小婉毕竟很小,又是在掖庭宫长大的。

李显好奇问:“你是何处学来的?”

“母亲大人教导的。”捡书一节略去。

李威越发觉得有意思,难怪以后能翻云覆雨,打小就是一个人小鬼大的主儿。

“除了诗,会不会背赋?”

“这个奴婢背得倒是不多,只有司马相如、左思、庚亮、曹植等数人的少数赋文。”

“哦,《三都赋》会不会背出?”

“这个是左思左太冲的名篇,奴婢侥幸会背得,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奴婢还会背他写的《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虽非青蝇,秽我光仪……”

一口气将两篇赋文背完,竟也一字不差。

李威擦了一把汗,奶奶的,让我背《三都赋》尚可,可至少会错好几个字。至于《白发赋》,听过,却顶多能背出其中一两句话。

这个小萝莉长大后,恐怕就是老二也不及吧。

事实也如此,李贤他们全让这个小萝莉这一手震住了。

杨敏都不由地拧着小眉头,紧迫啊,东宫中碧儿的无微不至对太子的关怀,这个小姑娘才八岁,就善懂人意,再加上这个资质天份,为什么婚期那么晚,还要等几个月?

李贤道:“大哥,善待。”

“殿下对奴婢可好哪,”上官小婉立即替李威辨护。

李贤有些无语,愣了愣,说道:“大哥,却是好福气。”

“二弟,你还小,学业要紧,天涯何处无芳草,”李威得意地拍了拍李贤的肩膀。其实十八岁,在这个时代不算小了。话音一转,又说道:“不过你们一起过来了,正好,今天跟我一道出去一趟,带你们看看两样好东西。”

“喏!”众人一起高兴地答道。

这是看城南的沤竹与高梁苗的。相比于现在对诗文的看重,李威并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即使是《三都赋》,也未必有江东犁有意义。就是《桃花源记》也未必有成功的竹纸有意义。

当然喽,如果他能制造出火车,或者造出枪支大炮的啥,唐朝立马就有可能统一全世界了,这肯定比《离骚》是更有意义的嘀,问题他有没有这份能耐……

第七十五章 兴唐于野 润物无声(下)

现在的长安城是隋炀帝手中建造的。

大运河都挖了出来,大兴城规模可想而知的。真的很大,比后来的西安城还要大,人口也不少,整个雍州人口达到两百多万,长安城中就有一百多万百姓,如果再加上流动的人口,在这个世界,简直让其他的国家百姓无法想像。

可就是这样,北面的各坊百姓很密集,南边的各坊却是人烟稀少。沿着朱雀门到明德门主街两边倒还好一点,象西南的永阳、和平、常安各坊,与郊外相仿佛,史书说时有豹狼虎豹出没,那是夸张的,可什么黄鼠狼、野狐狸之辈,确实有不少。东南稍好一点,沾了曲江池的光。但比起城北,也甚是荒凉。

李威选定的沤竹子地点就在东南的修政坊,离大慈恩寺倒是不远,离江家的昇平坊中间也只隔了一个修行坊,这样,可以随时照料着。修政坊自己又有黄渠之便,从曲江池伸出一条小渠,一直延伸过来。造纸嘛,比庄稼更需要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