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部分 (第1/4页)

对各部酋首说‘首为背叛破中国者这个中国指突厥,仍认为突厥是中国正朔,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各部酋首劝说不听,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婧北。此时才二十几岁。然而‘输得很惨。

回来后仅余万骑,又畏西突厥之逼,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贞观九年率众东行,归附大唐。李世民早就闻听此人英勇善战。一到长安,立授左骁卫大将军,嫁皇妹衡阳长公主为其妻。

皇家嫁女是一个风向标史。

李渊为了安抚山东门阀‘多嫁其女,给崔郑王卢,李世民此时安定全国,已经由乱入治,不需要再看山东门阀的脸色行事,于是多嫁其女为功勋。此时阿史那社尔寸功未立’得公主,得赏赐。因此,对李唐十分忠心。

阿史那道真便是阿史那社尔与衡阳长公主之子。然而因为大非川之败‘也被拿去了官职。

裴行俭拍桌说道:‘好!’,

阿史那道真不象其老子了,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的,然而不需要他领兵作战。就象阿史德温博扶持阿史那伏念一样要的是号召力。还有什么比阿史那社尔的儿子有号召力的?

一旦他成为作战的副帅,突厥各叛部将会最少有四分之一以的部族倒戈,还有四分之一的部族会彷徨犹豫不决。

不但阿史那道真‘还有阿史那忠的儿子薛国公阿史那睐等人,这些忠于唐朝的功臣之子,皆可以利用。

“只是又要有劳裴卿了。‘,季威叹息一声。

裴行俭也一年比一年老了,又是文臣出身,虽然是名将可是儒将,身体骨远不如薛仁贵这些猛人,这几年来,从青海到西突厥‘又到东突厥。所行的地方皆是苦寒之地’军营生活有多苦,李威可是知道的。对于中年人来说只要身体健康,还好一点‘但对于裴行俭’塞外的寒风,无疑是杀骨的刀,…“

一次又一次的奔波,让季威心中始终放心不下。

“这是臣的本职。”

李威不好再说什么,又道:“吐蕃的事,裴卿想来你也听说了。可我一直没有弄明白没禄氏拿什么来议和?”

几天采,一直惦念此事,可无论想,也没有想明白。

“臣也不知”裴行俭摇了摇头,顿了顿又说道:“可她既然派人前来‘必然会有把撞。”

说完后,皱起了眉头。

这个小王妃刁钻古怪,有时候胆大包天胡作非为,但不能小视了,在姚州遇到时,十分嫩涩,几年后立即变了大样,不仅成功使陛下脱离虎口,眼光也十分长远与论钦陵矛盾那么重,居然让论钦陵抛开野心与成见,扶持她的儿子立为赞普。眼下来看‘对唐朝很有利就不知道成功铲除噶尔家族后,这个王妃又变成什么样子?

几天后答案便出来了。

吐蕃一行使节终于冒着一把飞雪,来到了洛阳。

先是报丧,正常的两国外交礼节。

李治说了一些了无生趣的外交辞令,进入了正式的话题‘论塞调傍说道:’…这些年来,因为对吐谷消的纠纷‘我国与大唐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李治冷哼一声。

刘仁轨与裴行俭冲李威对望了一眼,若是提起吐谷浑,那么这次议和没得谈了。难道没禄氏变蠢了?

论塞调傍继续道:“这是前赞普与前大论制订的一些策略,孰对孰错‘皆成过去。吐谷汪对于大唐来说,对于吐蕃来说,皆只是一个属国。然而为了这个’属国,两国发生了多次激战,无论谁胜谁负,给两国百姓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得不偿人”……

“既知如此‘为什么你们吐蕃人还不从青海撤军回去?”裴炎冷冷问道。

论塞调傍看了裴炎一眼‘临来之前,没禄氏再三提醒,要注意此人。心中想到,幸好太后有了种种的安派’否则这一次议和将会成一个笑柄,立即答道:‘…裴相公,我说的是太后的意思,也是我们大多数吐蕃的意思。此次来只是表达求和之意’可成见已经种下,青海也成了不解之结。裴相公,非要翻出吐谷涅,马解决,那么臣等只能告退。让吐蕃听从另外一些人的意思去做……“

即使李威也不想这个结果。

若是让噶尔兄弟的主战派占据风,没禄氏母子性命堪忧不题,对唐朝也不利。突厥暴乱西域还有隐患,然后吐蕃恢复元气再战,这样密集的战事‘对唐朝必将形成沉重的负担。当然’吐蕃也未必有好结果‘两败俱伤,大家皆不想。从伐交的角度考虑,吐蕃主和派力量很弱,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