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部分 (第1/4页)

至有的人才,能不能保留,心中也有分寸。

对人才,李威还是很爱惜的。

这与母亲不同,在母亲眼中,人才只是可以利用的棋子。来到唐朝时久,看得清楚,远不象史书所夸奖的那样。而且人才在高深的权谋之术下用得很高明。一方面用了许多阿谀奉承的大臣,拱卫自己政权。一方面也有了许多有能力的大臣,替自己处下政务。但后者也要有一个前提,得听她的话,至少不能反对她对唐朝的统治。

就是狄仁杰与宋璟,进谏母亲会听从,但只能针对政务,千万不能说你身不正,名不顺,赶快退位吧,那么也会照杀不误。

有些人才卷入不深,李威也刻意打过招呼,留下来不问。

其次到霍王李元轨,他在宗室当中资格最老,坐镇处理这件大案,有资历有威信。

再者就是徐有功,处案公正宽平,若是经过徐有功之手,再有冤案,这天下间就没有办法请官员审案子了。

大事件就要产生,可知情的人不多,武则天知道,但没有说。阻止不了,说了也没有用。而且她很担心,此时激怒儿子的后果。换自己象毒蛇一样,隐忍了一年半,并用靠装死来隐忍的,一旦回来得势后,同样会杀气腾腾。

不知不觉的,骞味道路过陕州时,还讨好的问了一句:“陛下,要不要看看三门渠?”

“好啊。”李威答道。

来到了三门渠前,与以前的三门峡不同,花了无数人力与财力,在这一百多米长的峡谷里,生生开出数条新河,特别是鬼门半岛上的新开河,使水流直接向南冲去,水势变得更加涌急,但降低了北边的水流量,水势变得平缓起来。

不过想彻底解决,还是不可能的。两岸依然出现了一些纤夫在拉纤,每年依然有少量船只出事。不过比起以前,要好得多了。

上官婉儿说道:“陛下,此渠一开,有可能会造福千年万年。”

韦待价也献媚地说道:“是啊,它足以能与大运河相提媲美,又没有忧民。”

“千年万年后的沧海桑田,谁能料得到呢。不过顶多一千年后,它也许就会失去作用了。更不会能与大运河相提并论。”

“陛下,为什么啊?”

“人越来越多,树木草地越来越少,黄河泥沙会越来越重,而且耕地增加,用水多,黄河流量会减少。婉儿,你说,没有了水,还能有没有漕运?大运河不同,它采用的水源水流量丰富,往南去,有诸多大河,还有大江,纵然一千年后,也不会发生枯竭现象。”关于植被固定土壤,保护环境的内容,李威也在那本格物书中特地写了一节。

“那到时候京兆怎么办啊?”

李威苦笑,若是自己采取了一些措施,唐朝能屹立五百年不倒,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这世上没有永远存在的制度,更不会有永远存在的国家。况且一千年后

说道:“若是将朕写的那本格物书吃透,也许要不了五百年,此渠不要也罢。”

“为何啊?”

“说不定你我晚年时,就会有惊喜出现。”在书中,李威也写了高炉冶铁与转炉炼钢的知识原理,还写了蒸汽机与内燃机的原理以及作用。不过以现在唐朝的技术,无论那一样,都不大可能。自己为了恐惹许多争议,许多知识与事物,也使用了假设二字。

不过若是钻研格物的人增多,人多力量大,再有符合格物天赋的人才,来什么创新,高炉与蒸汽机的什么,技术相对来说,简单粗糙一些,说不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自己尚在人世时,就能面世。

一旦这两样东西出现,蒸汽火车离面世同样也会不远。有了铁路,漕运还能当真那么重要吗?不过又想到了一件事,是不是要适当的派出一些技术人员,协助海客在海外寻找矿藏?特别是大洋洲,南美洲离得太远,供给不便,风险性大,但从中原到大洋洲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不愁供给,只要海客们齐一下心,沿途布置一些供给点,种植庄稼果蔬,那么到达大洋洲不是一个梦想。

仅是这里,就存在着多少矿产,又有多少土地,可供中原人繁衍下去?什么土地危机也解决了。

“看来臣那一天,也要看看陛下的著作。”韦待价说道。

其实这句话说出来很笨。那天也要,那么岂不是说,以前没有看过?韦月暗自摇头,好歹你是不是韦家的人?看看人家郑家,唉,娘家人不争气啊。

皇帝驾临,有的大臣为了献媚,当场吟诗诵赋,歌其美事。

李威并没有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