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嫌胨镏猩揭煌�鱿郑�杂谥泄�斓既说钠拮永此担�庋�鍪遣谎俺5模��衷诖蠹叶既衔�呛鲜实牧恕K��昧松���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都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在1924年1月下旬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距孙中山同越飞和李大钊会谈不过一年时间,孙的新路线(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就被正式订定为党的方针。按照协议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领导人中,作为代表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李大钊、林伯渠等。林是老革命者,孙流亡日本时,他也在那里留学。李被孙指定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另一位代表是毛泽东,当时31岁,与宋庆龄同年。由孙提议、经大会通过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24名委员中,有3名共产党人,最著名的是李大钊。在17名候补委员(也由孙提议)中有7名共产党人,所占比例比正式委员大三倍。毛泽东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瞿秋白、林伯渠(祖涵)、张国焘等。

在国民党的最高职能机构中央党部中,担任组织部长和农民部长的都是共产党人。工人部长是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人的好朋友廖仲恺。这三个重要部门的秘书①都是共产党人(农民部的秘书是彭湃)。这些人事安排显示,孙中山希望通过注入共产党人新血液使他的党重新振兴。

①按当时的组织系统,秘书的地位仅次于部长,而在各部门干事之上,实际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译者

在国民党一大举行期间,列宁在莫斯科逝世,大会为此体会三天,以志哀悼。2月24日,国民党举行大规模的追悼大会,高层干部全体出席。孙中山在宋庆龄陪同下到会。大会由廖仲恺——国民党这次改组中的关键人物——主持,祭坛正中上方悬挂着孙中山亲笔书写的祭帐“国友人师”,表达了对列宁的敬重。

孙中山以充满深情和政治含义的文字作了一篇文言文祭文:“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恨,我了百厄;所冀与君,并轨并辙。敌则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①

①中文引文据《宋庆龄年谱》,第42页。

正如在孙中山坚持下国民党一大所通过的宣言及决议那样,他这篇对列宁的悼词也显示出自从“孙文一越飞宣言”发表以来形势发展之快。那时他还在小心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的道路,现在他成了在这条道路上走在最前列的发言人和组织者。

(六)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在孙中山艰难探索并承受各种压力的过程中,宋庆龄采取了什么立场?虽然她当时没有公开发表过言论,但她后来坚定明达地保卫三大政策的行动表明,她是一开始就拥护三大政策的。她最要好的朋友和伙伴是廖仲恺和他的妻子何香凝——他们都是三大政策的卓越的支持者,还有就是鲍罗廷夫妇。她自己的回忆是这样说的:

“在这种(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中,像在其他革命工作中一样,每当孙中山要向前跨一步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企图把他拉回来。一听到宣布他决定实现这种统一战线,有些人就来找我,以为我会帮助他们反对这一行动。当我拒绝这样做、孙中山坚决做下去的时候,这些人就退党,并且公开攻击他。可是孙中山是吓不倒的。他曾多次宣称,除非国民党有一个真正革命的纲领,否则他就要同这批人分手,并解散国民党。他宣布他将组织一个新党,或者本人加入共产党。”①

①原载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2月25日。参阅尚明轩着《孙中山传》,第280—281页及达林着《中国回忆录》(中译本),第147页。

一位美国的传记作者(她的思想一点也不左)在本世纪30年代写的一本孙中山传记中说,宋庆龄“在事实上已成为孙中山同青年运动之间的联络官”,“她在孙晚年的政治方向上有实在的影响,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①

①《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载《宋庆龄选集》。

广州的关键问题是武装斗争和建设一支革命军队。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从来没有忽视过武力。在1895年开始的反清起义中,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不论是同旧军队内的同情分子联盟、还是同其中的反叛分子作战)中,他在枪林弹雨中从不畏惧。但他领导的革命党却始终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现在,这样一支军队终于在组建中了。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