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传中记录着他“在(1927年)11月对莫斯科作短暂访问,那是在庆祝苏联国庆10周年的时候”。③他们两人一直到50年代中期才又再度相见,那时尼赫鲁已是印度总理,他访问了北京,而宋庆龄则是在1955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身份访问印度,受到尼赫鲁为她举行的官方式的隆重欢迎。

①这两份报纸的复印件承比中友好协会提供给本书作者。26尼赫鲁着《中国、西班牙和战争》(英文)。27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孙逸仙夫人(在香港)函,1938年12月27日。尼赫鲁致宋庆龄五信、宋致尼三信及他们互致的一封电报承尼基尔·查拉瓦尔德(一位老新闻同业)在1989年复印后寄赠给本书作者,这是其中的一信。

②《尼赫鲁自传》(英文),第164页。

③尼赫鲁先后赞助了宋庆龄于30年代初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40年代的“保卫中国同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们的合作促成了印度国民大会党派遣医疗队来华。

但在此之前,他们曾在若干进步活动中合作。①他们也断断续续地保持着通讯联系,信中所表达的热诚从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尼赫鲁1938年给宋的一封信中写道,“您也许记得,大约11年前您曾寄给我一幅您和孙逸仙博士的照片,我一直视同珍宝,挂在我的房间里,只要我在家(指在阿拉哈巴德的阿南德巴汪家宅),我每天总要看它。”②这些往来信件在本书中会多次提到,它们是关于中印人民友好历史的宝贵文献。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孙逸仙夫人(在香港)函,1939年10月13日。

②除另行注明者外,本节所引章克的回忆均据他于1988年11月在北京与本书作者的谈话。

至于在莫斯科的中国人处境之艰难可以用邓演达的经历做例子。

在同共产国际和苏联官员们会谈时,他过分坚持中国革命进程的独立性,因此得不到正统派的好感——即使他始终坚定地主张中苏结成革命的联盟。很明显,曾经作出巨大的努力争取他赞同在莫斯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莫斯科有许多人(包括斯大林在内)敬重他的政治和军事业绩以及他的领导潜能。据章克回忆,①斯大林有一个晚上曾同他从8点钟一直谈到凌晨2点钟,并且在会谈结束后送他到外面门口——一种难得的礼遇。(章克本人遵照吩咐只在前厅等候。)后来邓演达告诉章,在谈话中,斯大林曾提议把邓树立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邓表示反对,除了他不同意共产党的某些观点外,他根本还不是共产党员。斯大林好像完全不在乎这一点,只简单地回答说,这可以让共产国际去设法安排。虽然那天晚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也没有发生什么意见上的交锋。尽管如此,斯大林从此以后对邓演达就有了成见——他在自己的提议不被采纳时经常如此——邓在莫斯科也就不能有所作为。

①1981年1月12日致本书作者的信。这可能是她第一次用文字来表达这一意见。

章克在回忆中说,陈友仁也认为没有很充足的理由要继续留在莫斯科。他预计,在日本进攻中国——几年内必将发生——之前,不可能出现新的、有意义的、以两国抵抗日本扩占领土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中苏合作。

宋庆龄、邓演达和陈友仁由此达成共识;他们的工作只能在莫斯科以外的地方,才能最好地开展。章克在回顾时认为、她还有一些个人的考虑。关于她同陈友仁“结婚”的谣传使他们最好不要呆在同一个地方。莫斯科的医生也没能治好她的痛苦的皮肤病。她希望德国医生会更高明一些。

宋庆龄在晚年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

“当我认识到斯大林不想继续帮助我们而听任蒋介石得逞时,我就不再在莫斯科多呆了。我请母亲给我寄一点钱来,然后就到欧洲去。邓演达已在柏林,所以叶挺、章克和黄琪翔很快跟着去,希望建立一个革命小组……”①

①阿基姆娃书,227页。此书虽有英文版,但本书作者未见,故从俄文版译出。

邓演达走得最早,到柏林为宋庆龄打前站。陈友仁则去巴黎,部分原因是以此打破“结婚”的谣言,他的子女丕士、思兰、依范和玉兰留在莫斯科学习或工作。

在离莫斯科之前不久,宋庆龄和陈友仁在克里姆林宫受到斯大林的接见,谈话一个半小时。章克从陈友仁那里听说了一些这次谈话的内容:宋庆龄为中国同仁对他们在苏联所受到的接待表示感谢。作为左派国民党的代表,她强调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