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7页 (第1/2页)

无字惊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书屋www.luebin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出关后的商队在不起眼地位置集结成大商队,特意换上了齐地的装束,开始奔赴列国。 这是巴清很久之前就想出来的主意。 天下皆知齐地自管仲起就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地区,直到如今依然有众多豪商巨贾在那里安家。太平繁荣的土地上更有利于商业发展,各国寻常时候也没兴趣去找齐国的麻烦。 因此齐国商人往来于七国之间,不仅很少遭受各国贵族的打压,还颇受欢迎。 大家都爱从齐人手里购买各种奢侈品,楚国爱美,这种风气尤甚。 如今大秦兴兵讨伐韩国,正是气氛紧张的时期。顶着秦人的名头出去贸易,只会被各国恶意扣留打压,倒不如披一层伪装。 巴蜀地区的秦人从外貌上和关中地区的秦人不太相同,也不容易让人联系起来。商队里的人时常来往齐地,无论是说齐国语言还是模仿齐地的口音,都不会露出任何破绽。 这一次去齐国寻找造纸匠人事关重大,巴清便亲自带队赶赴齐国。 她在齐地甚至曾经置办有田产,命人伪装成她的家仆亲属居住其中。任谁过来调查,也都会认定她就是扎根在齐国的大商人。 对于巴清来说,整个齐地她都非常熟悉。商业版图早就悄悄渗透到了各个城池,只不过强龙不压地头蛇,为了避免引起注意,这些布置平时都比较低调。 现在到了需要动用人手的时候,这些长期在齐国各地搜罗合适商品的下属直接就可以转去搜罗匠人。 扶苏再一次收到巴清来信时,已经是三个月之后。 信中表示并未在齐地寻到发明了造纸术的匠人,不过他们找到了其他匠人,可以参与造纸术的改良。 扶苏传给巴清的信里有简单提及过造纸的流程,巴清发现找不到人之后,立刻转变了思路。 七国乱世,人才流离,或许他们要找的人早就离开了齐地。与其大海捞针似的继续找对方,倒不如拿着公子提供的简易流程找人改进。 任何技术都不是发明之后就达到巅峰的,总有一代代人的改良。既然原发明者找不到了,那就跳过获得详细步骤这一环,直接开始改良。 反正公子也说了,这个流程基本是完整的。只是制出的纸张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公子连改进方向都说出来,那还有什么难度?直接寻找能把纸张制作得更精细的匠人不就完了? 巴清细细研究了造纸流程之后,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将纸浆原料打得碎、如何制作出更适合捞纸的纱网以及如何培养出手更稳的抄网匠人上。 打碎纸浆需要改进的是工具,齐鲁之地缺什么都不缺改进工具的匠人。 先不管他们能不能改进造纸工具,把人带回来再说。这里用不到,别的地方也迟早能用到。 巴清带着数十个匠人家族集体迁移回了秦国。 扶苏被她带来的人数给惊到了: “多少家?” 侍者回话: “三十七家。” 是三十七家,不是三十七人。每一家都是拖家带口而来,其中除却正当壮年的男女之外,更有老一辈匠人和新一代正在学习手艺的新鲜血液。 虽然如今的匠人传承还趋于保守和封闭,讲究技术不外传,只在家中世袭。但扶苏觉得无所谓,只要想法子让这些家族壮大、人数增多就可以了。 工匠在被打压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大多售卖困难。为了避免自家人相争的情况出现,可能会选择只将技术传给其中一脉。 可只要大秦对匠人的需求越来越多,那么人只会不够用,绝不至于传承者太少导致后世断代。 现在他们只传自家人不要紧,家族人多了总有愿意外传的,或是愿意和别家一起讨论、分享与改进的。 敝帚自珍并非好事,但想打破技术垄断须得一点点来。 扶苏寻找匠人的事情并没有瞒着秦王政和蒙毅,是以扶苏看完传信之后,又递给闲着的蒙毅观阅。 蒙毅看完后与有荣焉: “齐地只是表面和平,如今我大秦已经展露出了獠牙,自然有聪明人意识到齐地也已不如当初安全了。”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匠人愿意举族搬迁,谁都能看出来,日后秦国境内才是最安稳的地方。 即便担忧秦国树敌太多被攻入关中,那也不要紧。巴清许诺将他们安置在巴蜀之地,那里有天堑阻隔,敌军很难攻进来。 二十多年前都江堰修成,自此蜀地开始成为天府之国。匠人们对此也有耳闻,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粮食产量丰足的地方,正适合躲避战乱。 由此可见,当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主持灭蜀之战有多明智。 扶苏也感叹道: “幸有巴蜀粮仓,否则关中苦寒,哪里能支撑大秦东出。” 惠文王之子昭襄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折腾六国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 第27页(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