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页 (第1/2页)

于是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反驳。 武将们甚至想让秦王政下令,不仅现役士兵不许去学堂,剩下学堂里那些男娃也得放归。 这些孩子长成之后就是下一代的士兵,怎能都去从文?不好不好,军事实力是绝对不能衰落下去的。 侍御史:“???” 我想把学堂里的女子赶出去,结果你们反而想把男子都赶出去?别太离谱! 全民武装的大秦画风实在是格外不同,入秦不久一直没怎么接触武官的侍御史完全理解不了这群将领的脑回路。 他单知道大秦尚武成风,没料到有这么夸张。 听听这是人话吗?什么叫“男丁就应该去参军,从文太浪费了”?六国男子皆以入朝做官为荣,怎么到了你大秦就反过来了? 扶苏淡定地看着将领们全自动帮他喷御史,后退一步深藏功与名。 其实男子都去习武是比较畸形的发展,但谁让大秦缺人呢,人不够就只能做个取舍了。 先用六国文官和大秦女官顶着,根据扶苏的经验,他们大秦的女官半点不比别人差,完全可以压制住那些有小心思的六国文官。 一个御史根本吵不过这么多将领,其他在大秦待久了的文官也早就习惯了这个画风,没人跑去自取其辱。 于是侍御史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将军们你来我往讨论一番,最后给出了他们认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男丁都去参军,文官缺人就让女娃顶上。正好女娃细心,肯定能把文官的活都给干好。” 非常完美,逻辑通畅。 侍御史差点没被他们给气死。 将军们不太理解这家伙的脑回路,为什么非要打压女子。他们武将只看本事不看性别,女人怎么了?女人有本事他们照样钦佩。 嘁,文官就是矫情。 肯定是他们文官能力不行,担心被女人比下去,这才跳脚的。不像武将,全靠实力说话,有实打实的功绩摆在那里。 大秦初期的文武官员互撕还是比较少见的,秦王政看得直挑眉。 这种情况在国家平稳的时期出现的比较多,文官喜欢在那个时候跳出来打压武将,扶苏早就习以为常了。 侍御史嘴不过这么多人,最后憋了半天只憋出来一句: “那也不需要那么多女官吧!” 六国在文武上就兼顾得很好,几乎看不到什么女官女将的影子。怎么到了秦国,就缺人缺到必须用女官的程度了? 扶苏就等有人问这个呢。 他好整以暇地从袖子里取出一张叠好的纸,展开和大家细细算了一笔账。 按照大秦郡县制的治国策略,六国统一之后天底下足足有几十个郡和上千个县。 郡级别的官吏就不提了,光是县城,就得配备县令、县长、县丞、县尉之类的。有些职位如同县尉等,需要的还不止一人。 后头的乡间组织三老、有佚、啬夫、游徼,亭里的亭长,里中的里魁这些都不提了,光是县级的官吏就得要近万的数量。 如果大秦不提前准备好这么多基层官吏,难不成还和上辈子一样直接用本地人?六国没了,六国的官员还在原地任职是吧? 满朝文武被扶苏甩出来的数据砸得哑口无言。 这这这,原来需要这么多吗? 其实乡间的那些也很需要人手,比如游徼,就是类似衙役的存在,负责缉捕犯法者。而秦法规定得过于详细了,需要大量游徼四处巡逻,光游徼的需求就是个很庞大的数量。 偏偏,游徼的要求还很高。 他们得非常熟悉秦律,不然没办法及时发现周围有谁犯了法,抓住了人也没办法 处置 大秦厉害的女子确实很多,经过小半年的学习,居然就已经有人把秦律记了个七七八八了。倒是韩国的语言和文字,她们学的要慢一些。 韩国文字的学习倒是不着急,反正以后也不怎么用了。主要是当地的方言,这个必须得会。 秦王政预计将雅言作为官话推广。 雅言是贵族之间的通用交流语言,底层黔首会说的很少。但至少,这是一种本身就在各国流通的语言,很多有志之士都主动学习过。 倘若推行秦地方言作为官方语言的话,很容易引起六国旧民的反抗。但是以“教授大家只有贵族才会说的雅言”做借口,排斥的人就会少很多。 所有人都知道,想要进学,不会雅言是基本行不通的。那些有才能的先生讲课一般都用雅言讲,但凡有上进心的年轻人都会抓住学习雅言的机会。 年轻人学会了,年长者不会也不要紧,家里的小辈自然会为他们翻译。等过个代,雅言就能彻底在民间推广,成为人人都会说的官话了。 文字也可以用同样的套路。 如今六国黎庶基本都没学过文字,是一张白纸。没学过比学过要好,这样就不会对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