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页 (第1/2页)

始皇顺着看过去,他有些怀念以前可以和儿子在屋顶上谈心的岁月。 现在他们两个都是成年许久的大人,爬屋顶不仅显得太过幼稚,还会惹得侍者和护卫担忧。明日被臣子们听闻,必然要引来一大波劝谏。 成年人总是身不由己的。 扶苏收回手,突然轻声说道: “其实我后来知道父亲身体衰败的事情了。” 声音极低,身边的人凝神才能听见。若是稍微不注意,便会被夜晚的风声掩盖。 扶苏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让父亲听见。 始皇终究是听见了。 儿子只提了这么一句,他就知道儿子今日到底在为什么生气了。 他没有去澄清自己这次其实并未出于留后手的目的特意为太子铺路,因为他有时候也确实思考过万一自己突然暴毙该怎么办。 思考的结果就是扶苏早就可以独当一面了,不必他做什么,扶苏自己就能把一切处理妥当。 因而始皇没再轻举妄动,避免自己做下的布置会让儿子察觉到他的隐忧。 可惜扶苏还是发现了。 始皇思索片刻,决定用别的方式委婉地安抚孩子的难过。 他假装没听见刚才那句话,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 他对扶苏说道: “这回巡游原本是预计冬日来临前从东北返程的,赶赴赵地过冬后,夏季之前回到咸阳。如今先是在九原郡耽误了一季,又在恒山郡耽误了一季,等再去东北并折返回京时,只怕已经是下个冬日了。” 前不久翻了年,已是大一统四年。 也不知道他们回到咸阳时能不能赶在年前,不然大一统三年初春出发,大一统五年初冬回家,相当于在外头待了快两年。 始皇调侃道: “上一回巡游时在齐地多待了几个月,都城中的臣子急得连日催促朕回程。今年又有耽搁,只怕下回巡游就要遭到阻拦了。” 陛下每次出去都要找尽借口拖延行程,像是在外头玩野了不想回京。臣子们有过两次经验,还真有可能在这件事上联合反对,避免陛下越玩越上瘾。 扶苏也想起这茬,总算露出一丝笑意: “桥松都这么大了,下回巡游时怕是年近二十即将加冠。有太孙在,他们管那么多做什么?又不会影响政事。” 随后扶苏怂恿父亲下次巡游多在外面玩两年,正好历练一下监国的太孙。 始皇知道他在开玩笑,也没当真。 他只是提起下次巡游的地点: “届时西南应该已经归顺,也经历过几年的治理,相对太平。朕预备从巴蜀南下,过西南夷,再去一趟百越。” 第一次巡游是震慑楚地,顺便把齐地和三晋也逛了一下。 第二次巡游的目的是震慑燕赵边境和塞外,绕行到了赵地腹心,也就顺便震慑了这里的赵人。 第三次去夷人和百越的地界,则是为了震慑这些部落族群。 他忖度着收复百越这么久了,该老实的必然十分老实。不老实的也应该在观望数年后,心思开始活泛起来,蠢蠢欲动想搞事。 那个时候往百越走一趟,可以重新打消他们想闹腾的心。如此几次三番下来,那些人迟早会放弃,不再企图生乱。 若有谁特别坚定不移,也不会拖那么久都不动手,定会趁着始皇帝巡游不往这儿走的时候就生事了。 始皇要震慑的本就是贼心不够大的那一拨人。 真正怎么都收服不了的反贼,震慑他们还不如钓他们上钩。逼对方早点造反,尽早清理掉反而对大秦有利。 扶苏认真听着父亲的计划。 父亲还说: “第三次巡游再怎么也得是五年后的事情了,要给桥松办过冠礼后才能离京。否则一走就是一两年,要耽误他的大事。” 所以第四次的巡游,还要继续往后拖。 巡游一趟一两年,巡游完了又会被爱子和群臣劝着多休息几年再出发。每一轮至少五年起步,甚至更长。 “待到第四次巡游时,也不知西北归顺大秦没有。” 始皇想着要是能把青海高原拿下作为附属国,就可以带儿子去看看高原和仙湖的风景了。 听闻那里景色极美,西羌(西藏)也很美。有生之年若不能去一趟,实在可惜。 扶苏便问: “若是那时没能拿下仙湖高原呢?” 毕竟能不能拿下青海,不是大秦努力就可以的,要看月氏给不给力。 要是月氏半天统一不了青海,他们会很难办。还得考虑要不要出兵帮月氏吞并其他部落,到时候多的是要扯皮的地方。 始皇则答道: “即便拿下了,第四次怕是也去不了那里。刚拿下的地界不够安全,可以先去塞外草原逛一逛。” 也就是震慑匈奴的意思了。 他们这次说是要去东北,其实应该不会出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