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孤庄村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儿子重四学名叫兴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兴盛)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只急得相对痛哭。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几年的主客,想来总该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谁知不但不理会,反而“呼叱昂昂”,邻舍们都觉得难受,伤心。正没计较处,同村人刘继祖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两兄弟磕头谢了,真是一头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呢?棺椁呢?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做“*”。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以上见吴晗《朱元璋传》

有时人在走好运的时候,自己也突然亡故,这一般是流年、流月、所去方向、所从事的事情等的综合作用,使灾难性的信息在某个时段突显出来造成的。

亲人亡故,连收敛安葬的钱也没有,朱元璋只好出家当和尚,在皇觉寺里不到两个月,僧多粥少,从此出寺漂泊乞讨三年。

大运乙丑23…32岁乙木偏印透干,无强根,重土反侮,乙木根本无力,此运丑土食伤为用,用神到位,从此进入好的状态。24岁壬辰流年因为收到汤和的起义军的信有人告发,朱元璋犹疑不决,最后问卜兴大事吉,方才决意造反,投红巾军郭子兴部。

壬辰流年壬水官星透干,伤官见官,其祸百端,朱元璋命局有忌水木,自是不吉论事。但壬水官星微弱,根本不可能为祸,只是促使日主丁火向食伤戊土靠拢。

壬辰年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壬辰年(1352)四月:升“九夫”之长。

成书于洪武前期的《皇明本纪》载:“壬辰……闰三月一日晨旦,太祖抵濠城。守者不察,缚而欲斩之,有人觉,报于首雄,良久得免,收入部伍。几日,拔长九夫……既长九夫,王常召与论。”

大运乙丑、流年壬辰、闰三月甲辰、流日甲戌见郭子兴,初被当作细作(奸细),但郭子兴见朱元璋长相奇特,一问感觉不凡,留为亲兵。差点被杀是因为流月流日双甲木透干,不死被重用是地支一片厚土用神。

遂娶妻马氏。

朱元璋皇后马氏,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宿州人。母亲郑媪,早死,父亲马公。

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有一次,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痛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

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可见朱元璋娶了个辅助他成功的好老婆。

正是金妻为喜用神的缘故。

至正(1341年-1370年)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朝使用至正这个年号一共30年。

以下省略“至正”年号两字

十三年1353癸巳年25岁,升为镇抚,旋与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