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史》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只有“票拟”,先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事实上,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就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大臣奏事时,中书省不必知道)。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丞相制度之举,只是不许“关白”中书省的延续,意思是大权独榄,集自古以来皇权、相权于一身,从此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三十一年1398戊寅年70岁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曰)病卒,终年71岁(虚岁)。

大运己巳流年戊寅,己巳大运使丁火由假从转化为身弱旺土泄身大运不吉的状态,流年戊寅,戊己土争透泄身,丁火入流年寅木死地(寅木为甲木难生微弱丁火,寅为十干长生丁的死地),使丁火流年假从而不从,变成泄身太过而亡命驾崩。

一个月后明惠帝——朱允炆登基。

为何朱元璋生前定下朱允炆为继承大宝的人选,而不是在太子死后而从藩王中找能力最强的朱棣继承皇位呢?

命理所示依然是官杀子女为忌神,己巳大运喜神庚辛金不得透出,完全是食伤打压官杀的形式,七杀为儿子,食神为孙子,己巳大运食神强旺透干敌杀,正应嫡长子死而孙子继位的历史事件。

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为长孙继位,是为惠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先后削去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以下震溢继续以朱元璋大运己巳、庚午依五行旺衰推衍,分析朱棣夺权的命理原因: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因不满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乱。战争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1399年己卯流年,己土食神与大运己巳比肩,己土食神(朱允炆的力量的确达到帝旺,己土帝旺于巳。削藩是正确的,但主要对手是坐拥燕京最善打仗的朱棣燕王,燕王朱棣己卯流年己巳大运,不得天时,但得地利,为北方子方位的壬癸水的旺地,假借地利之势兴兵所谓“清君侧”,是年八月癸酉流月天克地冲流年己卯,癸水七杀得天时(酉金生癸水,巳酉丑三合金局生癸水)、地利大败耿炳文所率号称三十万人的北伐军。

1400年庚辰,庚金透干生官杀,化泄食伤土的克制,起到通关的作用,但癸水七杀力量仍难抵制食伤,这是历史事实,也是朱元璋的命局五行命理在大运己巳流年庚辰呈现的食伤强庚金通关癸水弱的体现。

大运庚午73…82岁

写到这里,有人必笑云死人还有运吗,其实一个人死了,但他生前的命局所造成的五行相互作用通过他的思想、行为作用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却可以延续多年,这在现实中我们是很容易接受的;那么如果人死后择所谓的风水宝地而影响后世子孙,是否有相似的意义呢?

庚午大运,庚金财生官杀,庚金化泄强土食伤的制官杀力量,庚金一物两用,又是朱元璋命局喜神,致使五行流通顺畅,确实好运。

对于官杀而言,更是有翻身农奴把歌唱之感,久旱逢甘霖之恩,尽在庚金之力。

1401年辛巳,庚辛金一起来生癸水,来泄食伤之力,朱棣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近。

1402年壬午,朱元璋的命局中一直被压制的似有还无的官杀,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