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这 150 来个士兵是他从特遣支队中精选的,他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采取 了组合方式:将几个“具有专长士兵”组编在一起,他们有负责通信的,负责爆破的, 甚至还有 2 名精通战地急救的人员。此刻,他们正默默地沿着海边他们不是怕攻坚和厮杀,而是负有特殊的使命。

在战争中,下级对 上级的信赖和佩服,常常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李唯的指挥下,他们曾多次出色地完成过重要任务。这一次,他们又充满信心的 踏上了征途。

战争作为人间灾难,给人类留下了不知多少金戈铁马的传奇。

慷慨侠烈的英雄,爱在战火纷飞时,尽显生命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

或者以特殊的方式嘲弄敌人,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记忆。

英雄的形象都该是高大完美的,但面对残酷的战争和邪恶的法西斯,平凡的他们人性得以复苏,技能得到发挥,演绎出一个个紧张而刺激的故事。

依靠人民的力量,机智勇敢地与敌人较量,战争是###的继续。

所以纯粹的军事手段并不能解决战争的本质问题。

这次大规模空降其实并不简单,由于是夜间行动而且时间紧迫,加上敌人高射炮的阻挠,行动中失散或者被击毙的伞兵有不少,他们在着陆后要想办法搜集分散在四周的伞具和武器,然后开始躲避德军的搜索,保住自己性命才能完成任务。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十章.哈尔茨山洞

一.

1941年,一支德军工兵部队悄悄地开进了哈尔茨山区,他们在离小镇大约5公里的一个荒凉的山头上架起了测量仪。

几天之后,又有一批德军高级将领来到这里,在那个山头上指指点点一番之后匆匆离去。接下来,就不断地有德国大兵、党卫军的部队开到这里安营扎寨。

到了夏天,有1300多名战俘被押到这里,他们当中许多人是苏联红军战士。当年8月,一项秘密工程悄悄动工。

在德军的严密监管下,战俘们被迫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几个月后,他们在小山上掏出一个大坑,然后把水泥浇灌进去,建造起一个巨大的掩体。

整个水泥包的深度为42米,直径为72米,外面是一层5米厚的钢筋水泥保护层。这就是纳粹的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

走进掩体如同走进一个高大而阴森的山洞。这个基地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储藏库,一个是导弹发射场。

储藏库中有一个洞穴高达21米,专门用来为导弹安装发火装置,做最后发射前的调整。希特勒当时的计划是,平均每24小时从这里向敌人发射50枚火箭,把欧洲炸成一片废墟,彻底摧毁敌人的意志,让敌人要么投降,要么乖乖地呆在一边。

德国空军部给了它一个统一的编号RK…344,希望这种导弹能够使德国飞行员能在盟军轰炸机的机炮射程之外对轰炸机进行攻击。

X…4有一个尖细的头部和雪茄状的弹体,有四片弹翼和四片更小的尾翼。在两片相对的弹翼顶端有两个控制导线的放线筒,另两片弹翼顶端则有两个曳光管,以便操纵者观察航迹。尾部有一个能操纵导弹俯仰,偏航的操纵机构。

导弹由BMW公司的109…548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结构特点是将燃料装在螺旋管中,用压缩空气推动螺旋管顶部的活塞,将燃料逐步压缩到燃烧室中,以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

弹头重量20千克,在米的半径内能用冲击波毁伤飞机,导弹由载机飞行员,撞击,声感近炸引信(用盟军轰炸机的螺旋桨噪声为声源)起爆。

典型的作战方式为:导弹载机以相同或略高的高度和相似的速度从后方接近轰炸机,发射悬挂在ETC70/71炸弹架下的导弹,发射的同时,弹上的陀螺仪开始工作,导弹按陀螺仪赋于的航向飞行。

载机飞行员用驾驶舱内的控制手柄控制导弹改变航向,发射后七秒,声学近炸引信开始发挥作用。如发射后30秒。

导弹还未击中目标,则自毁机构开始起动。导弹飞行速度最大可以达到1152千米/小时,实用射程1500米到3500米。

虽然控制导线的长度为5500米,不过在这样的距离上目测操控已十分困难,所以一般使用距离在1500米。

德国是喷气技术的先躯之一,德国在战争后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开发出的种种“末日武器”,可其中很多却也代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