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上没有遗留的公文,最后因劳累而死于官邸。

旧说认为戚蓼生早年赴京应试,购得曹雪芹80回本《石头记》早期抄本,大为赞叹,书序一篇,故通常将他写序的那个本子称为戚序本。他对《石头记》的写作艺术推崇备至。蓼生不主张写续书,认为不全也无妨,其见解多为我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所赞赏:“戚蓼生序…向来不大受人称引,却在过去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中,实写得很好。”并认为这些看法,“符合本书的真实情况”。

对于上述说法,我先提出七点质疑:一,戚氏对该书的了解可谓入木三分,他甚至比脂砚更了解红楼梦,其悟性似乎超过两百多年来任何一个读者,他真的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吗?二、他既知道作者“一声在喉,一声在鼻”,为什么不说得明白点,抑或举个例子也行,何必遮遮掩掩?三、他为什么对书的来源经过只字不提?高鹗倒说他的本子“从京中鼓担上购得”。戚氏不诚实由此可见一斑。四、就我所知,他一生好像只写过这篇《序》,为什么不见其它著作传世?五、他说“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证明他并未见到后四十回,他怎么知道后有续书?况且他又说“正不必再作转语”,岂不自相矛盾?六、从序言最后一句看,戚氏乃刻书之人,他既作序,为何未参与书评?七、作为序言,通常会署明作序时间地点,戚氏为什么违背这个惯例?

还有诸多疑点。比如,他得到《石头记》本子的时间,当在中进士(1769年)之后,而《石头记》早期抄本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即已流行,他十五年之后才获得手抄本,加以刊刻,似乎晚了一些。若于乾隆十九年前后获得,则那时还未出现刻印技术。假如真由他作序后一次刊刻流布,则现在出现的四种戚序子本,又如何解释?

我提出这些疑点,如果不能合理解释,则可认定,《戚蓼生序》并非戚某所作。若将这四字谐音倒读,即为【序生了奇】。果然,我将全篇序文谐音倒读,发现一个特大秘密,通篇序文原为曹寅临终创作,儿子曹顒抄录。所谓“戚蓼生”,只是托其名而已。下文便是秦人以“谐音倒读”之法,对《戚蓼生序》的解读:

原文: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万万:“亿”也,谐“依”】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拆“掞”字谐音“叟、寅”】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拆“环”字为“不、二十”,“不”谐音“百”,“回环”谐音倒念,即百二十回】。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拆“航”字谐“杭州”】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解读:【序记者吾儿,卷开遇戚者,子求以谒,初刻。沾沾彼也,杭州此书,我主编。我咛万千,儿顒转作,再笔补正行播,寅回浙作,抱删返回,我原完百二十回本,衰圣知不?恨未保全,亏我移浙,祸来乎?寅外献书迟,得书,戚相闻谈话,天雨,顒回请,(戚)依子曰:谁作?顒指危者作。待论乃书,思读矣。益思得彼书意,顒补处又奇,两看《红楼》,又过补,去加冕删佑事,事非。子脾性易惧,当浙渡,意娘又在这,昨危,吾远乎?迁否?乍忙之中,使掖官被逮,弃也遗矣。烨吓其子,关双抵补,顒还齐悲。今真死寅,儿守一子,叟孙遗,子孙盖也,得可不写?唯鄙粗之句,一字一祈求,余一、二怡神荡心者,度您饥。寅秘密儒弱者,像画刻我。今差顒会母乳,她如死,我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