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一是早于曹寅去世的人物,结局可知,但故事必然昙花一现,草草收场。不然,就得采用追述,这样就得大大增加篇幅。二是个别人物故事好整,结局难料。《红楼梦》写康、雍、乾三朝事,涉及祖孙三代人,假如写至“荒唐王爷”弘昼死去,时间跨度近一百年,则不仅曹寅自己完不成这部作品,甚至连曹顒有生之年内也将是难以完成。曹顒只比父亲小三十来岁,就算他能活到八十岁,七十岁还能握笔著书,也只能记事到1759年。而按曹寅的初衷,所记之事除须历历所见,还得记述人物真实结局。曹寅在人物年岁上作如此安排,正是考虑了这两方面的因素。

有人埋怨现在看到的《红楼梦》“龙头蛇尾”。我说若曹寅不这样处理,这部书恐怕成了“有头无尾”之“断臂维纳斯”。父子两代人在三十五年内,以写实手法写尽三朝大事,而将真事隐藏得天衣无缝,只留下一、二人结局未定,已堪称奇迹了,无须再苛求这两位睿智老人。

那么,曹寅从假死那年为起点设计人物年龄有证据吗?当然有。先看四十五回一句奇怪的批语:

黛玉叹道:“…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庚辰双行夹批:黛玉才十五岁,记清。】这句批语显得不可不可思议,作者要求读者记住黛玉年龄干嘛?其实,就是提醒读者,曹寅假死圈禁到写这一回书为止,已事隔十五年,从而我们不难断定,此回书写于1727年。书中此类例子还很多。兹以贾母(原型为曹寅母亲孙氏之化身,后文有论)和刘姥姥(胤佑)年龄为例作解释。

第三十九回写道: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这里的“七十五”并不实指。“七”指“七王爷”,胤佑为康熙第七子,指齿序排位。“十五”谐“四五”,即实际年龄四十五岁,胤佑生于1680年,四十五岁那年是1725年,证明曹寅写此回书的时间是1725年。

有人说贾母年龄也存在问题。第九十六回“到了正月十七日”王子腾死信到京,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行前,贾母咽哽着说道:“我今年八十一岁的人了…”。而按红楼纪年推算,她其实只不过是七十五岁,何来“八十一岁”之说?而这个时候,比贾母“大好几岁”的刘姥姥才不过七十八岁。于是有人提出疑问:怎么一向很精明的贾母到了续书后四十回如此糊涂,连自己的年龄也搞不清楚?

其是很好解释。所谓“八十一”岁,“八”谐音“罢”,拆“罢”为“四去”谐音“死去”,系指孙氏之死。孙氏生于1631年,死于1706年,享年七十五岁。“十一”谐“四一”,意为孙氏去世四十一年,由此可知曹顒写九十六回的时间是1747年。后文第一百一十回的贾母“享年八十三岁”,则到了1749年,那时后四十回基本写完工,与我前面分析的成书时间基本吻合。实际上贾母只活到七十五岁,前面三十九回说刘姥姥比她大好几岁,是针对1725年而言的,那时胤佑阳寿四十五岁,孙氏冥寿只有十九岁。故说“大好几岁”。

读者多不知人物原型,且不了解作者以谐音掩饰其真的一面,故难免产生这样的错觉,一旦解释不通,就认为是原作者的一大失误。

我还可以找到文本内容作互证。《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有张新之一条评语(疑为曹顒所评,见后文):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已将实事明明说破,读者自当领会。甄士隐又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等语,按荣、宁查抄,系一百五回之事,则一百五回以后所谈贾宝玉之事,俱系空中楼阁。

此批一语道破了宝玉为康熙化身之论断。当宝玉出走,贾政向家人告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一语后姚燮眉批:其一【欺矣】:无论何等人,那一个不在世界上哄过去?其【欺】二十九年间,哄人多少?单言【寅】老太太者,契领提纲也。(此批疑为曹顒批,【】内为谐音解读)

此处“十九年”按曹顒批语谐音解读应为“二十九年”,因宝玉年龄是从1711年算起的,直接用“二十九”年显然不合情理。故曹顒特作此批提醒读者。“二十九年”即指1712年至1740年这二十九年,康熙一直欺骗耍弄曹寅,哄他补亏空,保性命。康熙虽于1722年去世,曹寅父子分离后,但对曹家的打击和伤害并没有结束。若不是曹顒一手策划除掉雍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