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是马里克。”

艾诗玛特紧紧抱着茉荷茹妮莎。“阿拉要我们留下这个孩子,我们实在是蒙福。”她怜爱地对着发出咯咯声的婴儿微笑。“但是,这是怎么回事——”

季亚斯默默地取出金币,金币在油灯的灯光下暗暗地闪着幽光。“阿拉的确是要我们留下这孩子,艾诗玛特。”季亚斯温柔地说。

第二天,随商队同行的黛·迪拉伦同意让茉荷茹妮莎和她的孩子一起吃奶。商队安全穿过开伯尔山口,继续往拉合尔前进。拉合尔,马撒德带领着商队向阿克巴宫廷所在的法提普尔西克里前行。1578年,在茉荷茹妮莎出生后将近六个月的一天,商队进入法提普尔西克里。

数周后,马撒德带着季亚斯,在阿克巴皇帝早朝时,一起觐见。在马撒德家,其他孩子都到街上玩耍,艾诗玛特在中庭等着丈夫,手里抱着六个月大的茉荷茹妮莎。她对着母亲忧郁的脸咿咿呀呀,努力想逗母亲笑。艾诗玛特正沉思着,没注意到。她在想,他们经过这么漫长又令人厌倦的旅程,是否已抵达终点了?他们能否在这块异地扎根生存?印度现在会是他们的家吗?

第二十个妻子 第一章(1)

正午的太阳照得拉合尔市一片光灿灿、白晃晃,平常这个时候,街头总不见半个人影。但是今天,莫提市集挤满了缓缓移动的人群。群众熟练地拨弄着一头安静地在窄街街心闲荡的母牛,它的下颌正有节奏地蠕动着,咀嚼早晨吃下的青草和干草。

一间间方正的店铺与铺砖的街道齐平,店家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拥挤的铺子边,招呼着来来往往的顾客。几个罩着薄印花布面纱的妇女,斜倚在店铺上方屋子的木雕阳台上。一名男子牵着系了一只宠物猴子的皮带,妇女们对他叫唤着:“叫它跳舞。”他抬头鞠躬,把音乐盒放在地上。音乐响起,穿着蓝色西装背心、头戴饰有穗带土耳其帽的猴子,就跳将起来。跳完了,妇女们鼓着掌,便把银币扔给男子。男子和猴子捡起街上的银币,又郑重地鞠躬,才继续上路。在街角,乐师们吹起横笛打起鼓来;人们开怀地和朋友闲话家常,刻意提高音量好盖过嘈杂的喧哗声;小贩叫卖着装在黄铜高脚杯里冰镇的莱姆绿色冰果子水,妇女开心地大声讨价还价。

在远方,拉合尔城堡矗立在两排房子和壅塞在市集大街的店铺之间。城堡的红砖墙高耸直入天际,遮住了皇宫和御花园,从市区无法窥见。

全城正大肆庆祝着。阿克巴的长子……即皇储萨林王子……再过三天,也就是1585年2月13日就要成婚了。萨林是三个皇子中最先结婚的,今天再热的天气,再大的尘埃和噪音,都无法令拉合尔的百姓扫兴而不去市集。

在季亚斯·贝格家里,中庭静悄悄的,只有市集传来模糊的笛声打破寂静。陶盆里的玫瑰和茉莉盛开着,静止的空气中洋溢着浓郁的花香。角落的喷泉潺潺涌出,水花四溅洒落到附近发热的石径上,发出嘶嘶的声响。庭院中央有一株叶片呈三角形的大菩提树,浓密的枝叶向四处伸展。

在菩提树凉爽的树荫下,五个孩子盘腿坐在黄麻垫子上,正低头用功写字,手里的白色粉笔在平滑的黑石板上画着。总有一两个孩子不时抬头倾听远处的音乐,只有一个孩子始终静静坐着,抄写摊开在面前的波斯课本上的课文。

茉荷茹妮莎一笔一画地描摹着,脸上的神情十分专注,舌尖从齿间露出,专心不受干扰。

坐在她旁边的是哥哥穆罕默德和阿布尔,姐姐莎丽荷和妹妹卡荻嘉。

一声钟响,在寂静的庭院里回荡着。

两个男孩立刻跳起来跑进屋里,不久,莎丽荷和卡荻嘉也跟着进去了,只有茉荷茹妮莎留下,专心地做功课。他们的老师是清真寺的毛拉①,他合起书本,双手交叠放在膝上,坐在那儿看着这个孩子。

艾诗玛特出来,走进庭院微笑着。当然,这是个好兆头,经过这么多年的抱怨、闹别扭,还有“为什么我要读书”、“妈,好无聊”的抗议后,茉荷茹妮莎似乎终于定下心来学习了,以前午餐钟响时,她总是头一个站起来的。

“茉荷茹妮莎!该吃中饭了,孩子。”艾诗玛特叫她。

听到母亲的声音,茉荷茹妮莎抬起头来。碧蓝的眼睛仰望着艾诗玛特,脸上绽放出一朵带着酒窝的微笑,露出一口整齐均匀的洁白牙齿,前面一条缝隙有一颗恒齿尚未长出。她从芦席垫上站起来,向毛拉鞠躬后,走向母亲,她的长裙微微摆动着。

她走近母亲时,打量着她。妈妈总是这么整洁,头发用芳香的椰子油抹得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