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老犟筋实在气不过,心想:“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里正不管,知府不见,我就不信找不着说理的地方。”他听说皇城上有一面大鼓,大鼓一响,就能惊动天子,便打定主意; 索性来个击鼓鸣冤,找皇帝告御状。

他来到宣德楼前,只见刀枪林立,戒备森严,立马多了个心眼,装做看稀罕的样子慢吞吞地靠近城楼,乘人不备,忽然像发疯似的拼命冲进城门, “噔噔噔”飞快地上了台阶,登上城楼。 守卫皇城的禁军因为从来没有出过事,不免日久生怠,更没有想到一个乡下老汉敢冒死闯宫,待他们回过神来,追赶捉拿张老汉时,他已经抢先一步拿起丈把长的鼓槌,朝牛皮大鼓狠狠地擂去。

“咚咚咚……”鼓声震天动地,响彻东京。这是宋朝立国以来第一次用鼓声报警,文武百官纷纷上朝,百姓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宣德楼前。赵匡胤刚处理完奏章正用午膳,听见震天价响的鼓声,忙放下饭碗,匆忙赶到议事大殿,查问出了什么大事。

太监总管诚惶诚恐地进殿禀报:“万岁,有一乡下人来告御状。”

赵匡胤眉头一皱,沉吟道:“此人豁出性命闯宫,一定有天大的冤枉。”

“不,是一个乡下老汉丢了一头猪。万岁日理万机,这桩小事就由奴才代劳吧!”

“唔,你打算怎么处置此事呢?”

“乡下人不懂王法,擅自闯宫击鼓,惊动了圣驾,奴才要好好教训教训他,然后押送开封府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赵匡胤头摇得像拨浪鼓,道:“既然文武百官都来了,朕就亲自审理此案吧。”

再说老犟筋被禁军将士逮住绑牢后,只见文武官员一个个神色惊慌,匆匆进宫,东京市民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宣德楼前,争赴国难,一片喧嚣。

张老汉这才知道闯下大祸了。当他被押到皇帝面前时,吓得浑身像筛糠,说不出话来。

赵匡胤马上让侍卫为老犟筋解开绳索,和颜悦色地说:“老人家,不必害怕,有话尽管说。”

张老汉壮着胆子把丢猪和告状的经过叙述一遍,声泪俱下地说:“官家,俺养这头猪可不容易呀,烈日当头,俺割猪草汗珠子摔八瓣;寒冬腊月,俺一夜要起来几回照看;青黄不接时,俺爷俩宁肯挨饿,也不肯让它受屈。家里就指望卖了它为儿子娶亲哩,谁知一进城就丢了,你要再不管,俺可没有活路了哇……”说着便浑身瘫软,一屁股坐在地上。

“朕管,朕管。”赵匡胤连忙让侍卫搀扶起张老汉,赐了座位,沉吟有顷,说,“这么大的东京要找一头猪还真不容易,如果为了一头猪而兴师动众就得不偿失了。老人家,你说怎么办好?”

张老汉已经稳住了神,忙说:“找既不好找,找也划不着,万岁赔俺一头猪也行。”

赵匡胤一愣:“凭什么要朕赔?这可于理不通呵。”

老犟筋理直气壮,振振有辞:“东京是天子脚下,俺在你眼皮子底下丢猪,不怪你怪谁?你手下大小官员都不肯为民理事,俺不找你赔找谁赔?”

“此言有理,朕愿赔。来人呀,拿十两银子赔老人家猪钱。”

“不中,不中,真不中。”

“怎么,莫非嫌少?”

“不,按市价这头猪只值二两银子,多一分一厘俺也不能要。”

赵匡胤笑道:“老人家,你住边村,朕住皇城,相距不远,咱们两家也算是邻居。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你儿子马上要娶亲,这八两银子就算是朕的贺礼吧。”

太监总管忙对张老汉说:“快谢主隆恩呀。”

“多谢官家,到时候俺一定请官家喝杯喜酒。”张老汉磕头谢恩,怀惴银子乐滋滋地下了金殿,一路走一路嚷:“这才叫圣明天子哩,办事办到老百姓心窝里了!”

午朝门外人山人海,都为张老汉的命运担忧。围观的百姓一个心思:乡下老汉丢猪闯宫把天捅了个窟窿,这回不死也得扒层皮。现在见他欢蹦活跳地出来,都很惊奇。听他一说,顿时欢声雷动,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金殿却是另一番景象,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很多大臣不以为然,但谁也不想出头,去扫皇帝的兴。

赵匡胤用目光扫了扫文武百官,心中明白,说:“诸位爱卿,你们一定在想,朕日理万机,何必要管丢猪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呢?不错,一个乡民丢一头猪,和国家大事相比,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对一个农家来说,丢了一头猪可能就是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大事。朕说得对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