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第1/4页)

毖∥�煨洹�

同时,期刊也会给顺天府的一些商品刊登广告,让明朝的百姓知道顺天府出产的商品是物美价廉的,以增强他们对顺天府的向往,毕竟人活一世,吃穿二字,而这个世界上,物欲才是最强大的社会推手。如果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任朝廷使尽王婆卖瓜的本事来自吹自擂,百姓们都是不会上当。

第二天中午,万磊正与铁铉商议平炉炼钢厂的设立情况,就见一衙役进来,冲铁铉报道:“刘先生来了,正在偏厅等您。”

“马上让人送上茶果点心,我们这就过去。”铁铉放下手上的一叠图纸,对万磊道:“贤侄,你要请的人请到了,咱们一起过去见见他吧。”

“哦。”万磊应了一声,站起来整了整仪容,这才跟在铁铉的后面。

来人是个四十五岁模样的中年男子,一身道袍穿在身上,上面打了好几个补丁,一看就像是一个穿秀才,如果不是铁铉事先提起过,万磊还真不怕相信眼前这位居然还是伯爵之子。

要知道,明朝对爵位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除了皇亲国戚之外,为立下赫赫军功者,不可封爵。刘基作为一介文人,并没有上阵杀过敌,又不是朱元璋的乡党,能得封一个世袭的伯爵,已经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了。

刘璟作为刘基次子,由于其兄因事早死,他本是有资格继承父爵的,不过他把爵位让给了侄子。而他的侄子福薄,继爵两年就死了。而朱元璋似乎是有意于消掉刘氏爵位,一直没有再给刘氏荫封。而刘璟一年前因事丢了官,俸禄就没有了,难免生活困顿。

铁铉给两边作了一翻介绍,刘璟扫了万磊几眼,似乎是有些吃惊,最后两边分宾主坐下,不过他还是没有主动谈事,而是跟铁铉一通寒暄,并交流黄河泛滥对百姓的影响,由此可见,他还是心系天下的。

第188章 文化扩张(中)

其实,跟父亲刘基一样,刘璟也有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却是无解的问题。在他眼中,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屠夫,要不是他爹急流勇退,就得像其他功臣那样被兔死狗烹掉。老爹都退了,他自然也不敢在朝廷内混,直到他爹死了,刘璟还是不接受爵位。

好不容易等死了难侍候的朱元璋,刘璟又把眼光投向了朝廷,希望新君是个有为之君,使像他这样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他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曾誓言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

不过,新君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如今朝政已经被进士党把持。虽然在洪武初年有监生为官的先例,像刘璟这种官僚子弟,可以入国子监读书,监生肄业之后就能择优录官,不过后来开科举,读书应举考上进士,才是当官的正归途径。

而在建文年间,已经形成了非进士不可留京为官的格局。但凡进士出身,立了功有人记,出了事有人保,从七品官做起,几十年下来,哪怕灾荒水旱全碰上,也能混个从五品副厅级。但要是举人或者是监生,功劳总是别人领,黑锅总是自己背,就算你不惹事,上级都要时不时找你的麻烦。从九品干起,年年丰收安泰,能混到七品县令退休,就算你小子命好。

刘璟连举人监生都不是,连废品都不属于,像他这种功臣子弟,不是外派去给藩王当差使,就是随军当个小使唤,根本就无法直接入朝议政。现在他已经年近五十,仍旧一事无成。朝廷上混不下去,只能回老家。

当然,刘璟还是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地了却一生,他听说北边发生了水灾,就离家北上,一直lang迹于山东山西等地。后受铁铉之邀,来北平城做客。他来北平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对顺天府和北平军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北平城内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小盛世,自然就多了几分留恋。

“刘先生师承家尊,博古通今,才高八斗。我顺天府欢迎有识之士加入,有才者皆可重用,不知刘先生意下如何?”闲扯了一会,铁铉终于开始说正事了,代万磊问道。

“这个,铁大人谬赞了,在下只是一山野村夫,才学粗鄙,让人见笑了。”留恋归留恋,刘璟心底里还是有一些瞧不起铁铉的,毕竟在他心中,忠义当头,反叛明朝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呵呵,我顺天府从来不以出身论英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村夫不治儒家学问,却长于耕作;女人不出闺阁,却精于织绩;世人皆有一技之长,就看当权者有没有识人之明,会不会用而已。”万磊看着对方,似乎是看穿了他心中所想,语气一转就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