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 (第1/4页)

“任他们闹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谅他们也翻不起什么大lang。”万磊淡然道,他对北平军的实力是信心满满,北平军能把虎狼一般的辽军打垮,也能把鞑靼军打退,至于什么秦王肃王,他更是不放在眼里。

万铁二人正交谈间,一个精忠卫匆匆开到万磊的身后,在他的耳边低语了几句,他顿时大喜道:“呵呵,说曹操曹操到,咱们的海上商队回来了。”

“这么快,不是说好了六月才能回来的吗?”铁铉也是大喜过望。

“不只是商队回来了,还带来了倭国的使者。”那精忠卫笑着提醒道。

“这么说来,这一次出海贸易定是十分顺利了,看来他们没少弄银子回来。呵呵,正愁银子不够花,他们就回来了,真是想睡觉有人送枕头。”铁铉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这下终于不差钱了。

第273章 铜钱铜钱(上)

倭国,与明朝一衣带水,不过这个国家一直不太消停。由于天皇大权旁落,倭国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在元末明初这一段时间里,这个弹丸之地分裂为南北两朝,并且爆发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南北朝战争,史称一天二帝南北京。

一直到十年前,北朝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逼降了南朝的后龟山天皇,结束了割据战争,倭国名义上统一,倭国进入了室町幕府时代。建文三年,也就是去年,足利义慢遣使赴明,在国书中奉明为正朔,称臣纳贡,并得到了日本国王的册封,倭国从此正式成为明朝的属国。

此时的足利义满虽然已经出家为僧,不过实权依旧在他的手中,他一统倭国之后,开始对中国感兴趣,喜好收集中国的珍宝、书画。所谓上行下效,倭国上下对明朝的商品和铜钱也是十分渴求的。

不过这也难怪,倭国除了火山多之外,几乎什么都缺,丝绸茶叶瓷器等高端消费品更是奇缺,甚至于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都不是自己铸的,所以对明朝的铜钱也是非常渴求。

其实,自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实行禁铜令,即禁止铜料运送到国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茶马法,即以茶换取藩国供马,以防止铜进入敌国,严防敌国用以铸造兵器危害到中原。

当然,禁铜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原不但缺少金银,连铜也缺,有的王朝甚至用容易生锈的铁来铸钱充数。正是因为货币流通量不足,那就是通货紧缩,严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明王朝建立之后,沿宋制,厉行禁铜令。

所谓物以稀为贵,明朝铸行的铜钱质量好,国家富强信用有保证,对于海外小国而言,这就是保值增值的坚挺货币。

然而,这些小国相比于明朝,要么就是缺少铜储备,要么就是铸造工艺太落后,铸钱对他们来说太高端了,玩不转,还不如直接与明朝进口铜钱来得实在,就像后世国家大量持有美元作为外汇储备一样。

倭国倒也有铜矿,只可惜,开采工艺和冶炼工艺太落后,用来铸铜代价太高,远不如从明朝进口来得实在。在洪武年间,倭国与明朝的关系恶化,封贡贸易被叫停,倭国不是派人来抢,就是通过朝鲜这个“中间商”,倒也从明朝这边弄去了很多铜钱。

到了建文朝,明倭好不容易才恢复了封贡关系。只可惜,时局变化得太快,明朝那边发生了叛乱,明朝的前途不看好,所以倭国方面急须另找更粗壮的大腿来抱。这不,受北平军海军保护的大型商队主动出现在倭国的北九洲岛海岸,就引来了很多大名,最后连足利义满也惊动了,不但派人前来接待,还派出使者,跟着来访北平城。

当然,倭国之所以这么老实,没有当场杀人劫财,是因为那几支满是黑洞洞的炮口的战船把他们给吓住了。面对如此强大的海上力量,倭国人再次秉承欺软怕硬的传统,不敢再打这支商队的主意。

在对外贸易上,以赵鸿儒为首的海商们是秉持无商不奸的优良传统的,布匹蜡烛陶瓷玻璃化妆品等等二十多船的商品,全部以拍卖的形式出售,价高者得,什么厚望薄来,见鬼去吧。

当然,商品的价格再高,倭国的那些大名和富商都是照单全收,因为用来交换的银子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稀罕物。那些精美的毛布棉布,新奇的玻璃镜子,浓香的化妆品,精致的陶瓷,稀缺的蜡烛,都是他们渴望拥有的,就连商队带去的少量铜钱,也被他们抬价抢购一空。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不到,二十多船商品全部倾销一空,换得足足八十万两白银,除去成本,净挣五十万两。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分成,政府和海商各得一半,所以,顺天府一次净收二十五万两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