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烁隹�藕臁4讼壬�崛酥�疲�故棺し老逖舻睦畛缮サㄓ谖欧缰�洌�敛挥淘サ匮≡窳似�恰1灸舛裾降脑兰揖��谎�薪�胝庾��钡谝痪�轮卣颉��逖簟�

第二,选择战场,力争主动:

李成率领号称三十万的重兵反扑,岳飞并不急于与其决战,而是命令部将王万率领一部偏师弱旅以“软柿子”的形象出现,将急于求胜的金、齐联军诱至不利于展开兵力的清水河一带进行决一雌雄之战。

第三,扑捉稍纵即逝的战机:

1134年6月6日的襄阳大战,李成违反步兵利于以险据守、骑兵利于平原野战的兵法常规,将骑兵列于襄江岸边、步兵置于无险可守的平旷之地。岳飞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制定了“以步制骑、以骑击步”的战术,正所谓“强当其弱,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命手持长枪的步兵攻击背靠大江的骑兵,而以冲击力较强的骑兵对付野战能力较弱却又无要隘可据守的步兵。

第四,创造战机,选定正确的主突方向:

创造战机,实际上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为我所用。主突方向,往往是敌人的阵脚发生动摇时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邓州大战,岳家军首先派出王贵、张宪两股部队与金、齐联军展开激战,使敌军的阵脚发生动摇。然后,岳家军精锐主力骑兵乘势从敌人暴露出的薄弱部分突入,一举将其击溃。

第五,奇正相辅,出奇制胜:

此次北伐中两场关键的战斗——襄阳大战、邓州大战,岳飞都是首先以弱旅或偏师示敌,作为饵兵或诱敌深入、或动摇敌军阵脚,而将主力部队潜伏于其中,关键时候攻敌于不备之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岳家军能够比较顺利地收复襄汉六郡,除却自身的英勇善战,还得益于两个客观因素:

1。南宋政府的大力支持:

1)扩大岳家军的编制:将弃暗投明的“海归派”牛皋、董先两部及镇抚使李道、江州的傅选、江西按察使司所领各军、江北舒、蕲二州的军队划归岳家军,接受节制、调遣。

2)令韩世忠、刘光世两个比较有战斗力的关系单位一支做游而不击的疑兵、一支则作为声援部队。

2。金军的整体战略调整:

自1130年金军大将完颜宗弼渡过长江追袭宋高宗不成,而不得不北返后,金兵逐渐调整了对南宋的主攻方向,将东北高寒区的土特产——以女真族为骨干力量的少数民族铁骑大部从东线的江淮地区调往西线,争夺长江上游的四川、陕西一带。而长江中游的襄、汉地区,则成为了配合西线攻势的辅战场。驻扎在河南地区,战斗力较弱的伪齐军,则顺理成章成为了与南宋争夺长江中游的主要敌人。

金帝国这种战略上的调整,主要由三个原因促成:

1)金军企图控制住长江上游地区,然后由上游顺江而下,席卷东南沿海。

2)当时金军中的第一权臣完颜宗翰,长期经营山西,希望将与山西咫尺相邻的陕西也划做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内部争权夺利的资本。

3)1130年9月,南宋、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陕西富平大战。这是南宋自1127年建国以来首次集中大兵团主动进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虽然南宋由于诸军各自为战及主帅张浚指挥失误而招致惨败,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将金军主力尤其是完颜宗弼的部队从千里之外的长江下游,调往长江上游川陕地区的作用。金军也由于惨败如胜、损失惨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西北,无力按原定军事计划顺长江东下。

战略上最重要的选择是进军的方向。1133年冬伪齐军攻克襄汉地区,而在此前后的几年间(1131年3月至1134年2月),金军的主力部队正在西线的四川、陕西、甘肃鏖战,继陕西富平之战后,又接连经历了和尚原(今天的宝鸡西南)、饶凤关(今天陕西石泉西)、仙人关(今天的甘肃徽县境内)三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宋军利用西北多山地的特点截山据岭、积极防御、主动出击,最后以少胜多。

反观师老兵疲的女真军不仅未达到占领四川,控制长江上游的计划,有生力量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杀伤。而伪齐却已经在守备空虚的长江中游襄汉地区得手,实际上就意味着赵构政权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上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对于南宋而言,等于在其肌体里长了一个随时癌变的肿瘤,对于金廷,则出现了一个升值空间很大的商机。笔者认为,这时女真军应当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调遣主力部队从相持不下的西北地区弛援长江中游,巩固、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