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你错了,仲伦兄,〃总队长换了一种亲热的声调,〃我想说要是我们的指挥官都跟你一样动脑筋去打仗,眼前的败局何愁不能扭转?〃

总队长与第二支队(相当于旅)支队长何绍周少将矛盾很深,何自恃是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内侄,虽无德才却有恃无恐,早就觊觎总队长的位置意欲取而代之。早上温藻浜失利,他将支队指挥部率先后撤五公里。〃这样吧,我让第一支队全力牵制敌人。〃总队长略一思忖,随即发布作战命令:〃……第五、六团暂时划归第四团指挥,你务必于明日天亮前夺回全部失去的阵地,不得有误,否则按军法从事。〃

这样团长孙立人就被推到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绝境中。

许多年后,一个名叫郑殿起的作战参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孙将军打仗的特点是,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手中都要掌握一部分预备队,以增援战况最紧急的方面。(《八·一三松沪抗战》)”

孙立人毕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和钻研许多先进国家的现代军事战术,曾经指挥部队进行过多种情况下的野外防御和反击演习,因此他对收复阵地的战斗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退路,与其上军事法庭不如拼死杀开一条通往将军阶级的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不成功便成仁”都是这个意思。

〃……弟兄们,你们都看到了,今天晚上是决定我税警团荣誉的关键。〃黑暗中,孙立人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其实我们的人数是敌人的好几倍,但是白天我们的阵地还是被敌人突破了。也就是说,我几十万大军的防线将从税警团的温藻浜开始崩溃。〃阵地上响动声消失了,各战斗单位指挥官和突击队员全都屏息静气,聆听长官战前训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背水一战的中国军队没有官兵之分,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处境还有目标都是一致的。

因此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就这样形成了。

〃……日本人并不可怕,他们白天有飞机大炮撑腰,但是一到晚上他们全都成了瞎子,我们的武器是从美国买回的,我们有最好的卡宾枪和冲锋枪。更重要的,这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打仗,如果我们不能打败敌人,我们就不要在这片土地上活着站起来!〃阵地一片沉寂,只有枪刺和钢盔在暗夜的星光下反射着黯弱的微光。

〃……现在我命令,各战斗单位准备出击,祝各位好运,收复阵地后我将亲自为各位请功。〃孙立人看看夜光表,信心十足地挥挥手,〃突击队随我出发,如果我不幸为国殉职,由郑宗周团附代替我指挥战斗。〃长官不怕死,士兵自然更没有理由退缩不前,何况中国人还有爱国主义的精神传统。于是这天晚上数干名抱着必胜决心的中国官兵勇敢地冲向敌人阵地。孙立人亲自率领突击队用厚钢板做掩护,沿河堤顺利推进至敌人浮桥附近,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几大桶汽油倾大上游河水中。这是一个绝对机智的战术。

汽油点燃了,大火顺流而下,一时间温藻浜河里烈焰冲天,日军用橡皮舟搭起的简易浮桥很快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日军烧死无数。被切断退路的几百名日军孤立无援,只好做困兽犹斗,双方激战一个通宵。到次日天明,当日军少佐指挥官切腹自杀,最后一名日本士兵被击毙时,税警团官兵在黎明微熹的曙光中发出胜利的欢呼声。税警四团大获全胜。

战区长官部发布命令,通令嘉奖作战有功全体官兵,同时宣布免去作战不力的第一、二支队长何绍周、王公亮职务,破格提升孙立人为第二支队少将支队长兼第四团团长。

孙立人初露头角,税警团参战四十余天,歼敌两干余人,成为松沪前线最有战斗力的王牌部队之一。只是在后来的苏州河防御战中,孙将军不幸被炮弹作成重伤,才短暂地退出威武雄壮的抗战舞台。

于是有了几年后中、缅、印战场上纵横驰骋威风八面的百战军魂孙立人,和十几年后轰动中外的〃孙立人兵变台湾〃的政治大冤案。

松沪开战以来,占有人数优势的中国军队发扬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不怕牺牲,采取轮番进攻的方式消耗敌人的兵力。到八月底,中国军队伤亡已达十万人,日军两个增援师团均遭受重创,伤亡超过三万余众,已经十分残破,不得不在炮火支撑下掘壕待援。九月上旬,日军再次大规模增兵上海。七至十日,日军三个精锐师团共计十万人陆续抵达上海,使松沪战场日军总兵力接近二十万人。

南京政府则从广西、贵州、四川等省紧急增调四个集团军援沪,使上海地区投入的总兵力剧增至六十万人。 松沪战争再次大规模升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