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不过,在历来商业挂帅的香港影界,“中联”大搞集体主义、平均分配的理想化做法显然并不能持久,公司成立没过几年,即有一批股东忍挨不住,转投其他电影公司。另外,由于“中联”旗下的“新联”是左派公司,亦令“中联”蒙受巨大的政治及经济压力,公司运行举步维艰。直至1967年,“中联”又受内地*冲击,最终与“长凤新”几乎同时停止电影制作。

回头再说“中联”成立之前,香港拍粤语片的电影公司以“天一香港分厂”最有名气。而当时本来驻扎上海的“天一”总部却早已转移到南洋,成立了主要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的“邵氏兄弟娱乐机构”。“天一香港分厂”则由该机构的二哥邵邨人及几个儿子掌控,改名为“邵氏(父子)电影公司”。

50年代,由于国语片在南洋华人地区大受欢迎,邵氏公司亦放弃制作粤语片,转而拍摄国语电影。只可惜,邵邨人父子始终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制片业务方面,反而将购买组建戏院作为发展焦点。如此一来,面对当时刚刚成立即气势如虹的电懋,邵氏在国语片的市场竞争中难免居于下风。……为扭转局面,远在南洋经营戏院的老六邵逸夫亲自返港,收回委托“邵氏父子”的制片权,于1957年改组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起用邹文怀、李翰祥、何冠昌等一班良将,视电懋为竞争对手,专注电影制作,自此掀起长达十年的银海争霸。

黄梅调古装片是邵氏对撼电懋的重型武器。1957年的亚洲影展,电懋虽以《四千金》夺得最佳影片,邵氏的黄梅调《貂蝉》却抢走最佳导演奖(李翰祥)。翌年,邵氏卷土重来,凭借《江山美人》勇夺最佳影片。同时这两部“黄梅调”亦赢得可观票房收入,令邵氏名利双收。

1960年,邵氏出品了香港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林黛主演的现代歌舞片《千娇百媚》。由于该片创下当年最高票房纪录,是以导致邵氏又改拍大型歌舞片。面对敌手强大攻势,电懋决定筹拍大型古装片《武则天》、《杨贵妃》以作抗衡,孰料邵逸夫得悉后,立即命李翰祥带队赴日本抢先开镜,以最快速度赶拍出黄梅调古装片《武则天》、《杨贵妃》及《王昭君》,令电懋不得不放弃拍摄计划。到得1963年,电懋邀得名导演严俊开拍黄梅调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来已开镜在先,却依然被李翰祥仅用半月时间制作的“梁祝”抢在前头公映,并且受到台湾及东南亚华人地区的空前欢迎,而古装“黄梅调”亦自此正式掀起热潮。

接连闹了数次“双胞胎”案后,处于下风的电懋备感压力,为了打击邵氏,电懋老板陆运涛鼓动邵氏的支柱导演李翰祥自立门户,并愿意为他提供资金支持。李翰祥正有此意,于是登高一呼,远走台湾自组国联影业,几乎带走邵氏半数精英。所幸邵逸夫临危不乱、一番得力措施下来,加之“电懋”由于老板陆运涛飞机失事身亡从此一蹶不振(亦对李翰祥台湾公司的业务造成严重影响),竟令“邵氏影业”不退反进,凌驾电懋之上,成为香港影坛的龙头。

待至60年代中期,“黄梅调”影片盛极而衰,邵氏虽然再次借卖座鼎盛的内地山歌片《刘三姐》东风,开拍港式山歌片《山歌恋》等,但终究不能再掀起热潮。面对这一情况,邵逸夫审时度势,借鉴当时的美国西部牛仔片和日本武士片,又结合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及武术、戏曲、舞蹈等动作形式,起用当时尚属新锐的胡金铨、张彻分别拍出开创港台武侠片新纪元的《大醉侠》和《独臂刀》。这两部影片导演技法娴熟精巧、影像风格奔放浪漫,一洗以前武侠电影简单草率之颓风,不仅在当时受到观众广泛热烈的欢迎,又令得其后数十年武侠功夫片风潮愈演愈烈,最终发展完善为香港向世界电影贡献的独特类型。而邵氏亦凭借大收旺场的武侠功夫片独步香江,邵逸夫的“电影王国”更自此名扬国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成败萧何……香港电影的绝招与命门(1)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全盛之时更曾雄霸亚洲、虎视欧美。不过,单就电影工业发展而言,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内地、台湾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新浪潮电影”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公映回收成本,电影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