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典喜剧组合许冠文、许冠杰,观众也是先从这两兄弟主持的《双星报喜》节目中开始熟悉他们的搞笑表演。至于吴耀汉、许冠英、伊雷、乔宏等喜剧演员的形象同样是在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中树立起来的。

谈到如今名扬四海的枪战片导演吴宇森,大概已经很少有人记起他还是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喜剧片导演之一。吴宇森曾经参与许冠文经典喜剧《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的制作,颇为受益,在执导的几部功夫片遭遇票房惨败后,开始尝试喜剧类型,先后与谐星吴耀汉、许冠英、乔宏、石天、麦嘉合作了《发钱寒》、《大煞星与小妹头》、《钱作怪》、《滑稽时代》等卖座喜剧,也曾执导过萧芳芳主演的《八彩林亚珍》。较之同时期的鬼马喜剧,吴宇森笑片的特点是颇为洋化,不仅吸收了不少西方喜剧的模式桥段,而且注意发挥演员的肢体语言,虽然有时难免夸张离奇,但总体倒也热闹有趣。或许正因如此,吴宇森导演的喜剧在70年代一度有相当不俗的票房号召力。

当年参与许冠文作品拍摄的电影人之中,除了吴宇森后来以执导鬼马喜剧受到片商信赖外,曾担任《半斤八两》动作指导的洪金宝亦受到启发(比如那场大耍“香肠双节棍”的经典搞笑桥段)。1976和1977年,他自导自演的功夫片《三德和尚与舂米六》、《肥龙过江》,武打动作富于诙谐杂耍性,又辅以大量地道的香港逗笑口语,令看腻了所谓“铁血阳刚”功夫片的观众耳目一新,自然大受欢迎。不久,成龙也凭借《醉拳》成名,与师兄洪金宝共同开创功夫喜剧类型,对香港影坛的创作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不过,日后功夫喜剧大行其道,成熟发展,乃至享誉国际,如此种种,却已非本文所能容纳了。

或许,现在的观众会更加怀念70年代的鬼马喜剧:性格鲜明的滑稽角色,忠奸立判的诙谐斗智;情节虽简单,构思却精心;吴耀汉、许冠英等演员天生的幽默喜感,许冠杰为许氏喜剧创作的充满市井谐趣的主题曲(《半斤八两》、《天才白痴梦》等)……对于这些昔日的经典鬼马喜剧,如果抛去怀旧因素,我们依然能看得快活过瘾,反而如今泛滥成灾的廉价喜剧令人味同嚼蜡,不忍卒观。两相对照,不知从事喜剧创作的香江电影人作何感想?

周星驰VS王晶:浅说无厘头喜剧(1)

曾几何时,王晶与周星驰的组合便是无厘头喜剧和高票房的象征,只可惜,如今没了周星驰的王晶作品却已风光不再,反而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周星驰辉煌依旧。其实,王晶还是和周星驰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从1990年的《赌侠》到1999年的《千王之王2000》,王晶共执导了周星驰主演的8部电影,同时还担任了《逃学威龙》、《百变星君》、《大内密探零零发》的监制以及《行运一条龙》的出品人。如此一算,两人的合作已有12次,堪称“最佳拍档”。

不少人认为是王晶成全了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地位,因为上世纪90年代前期,“星爷”风头正劲时也曾与其他导演合作,但说到观众欢迎和票房成绩,还是以与王晶联手炮制的那几部作品为最。加之王、周皆是香港后现代无厘头喜剧的代表人物,难免会将二人等同起来。不过,当90年代中期周星驰从单纯的演员成长为电影作者时,他和王晶分别拍出的喜剧作品便各有千秋、不尽相同。尽管周星驰的个人作品存在着不少缺点遗憾,但与王晶一如既往的喜剧套路对照,某些方面却又高明深刻许多,而在这种比较之下,我们亦可清晰发现王晶喜剧创作的种种局限和严重不足。

一、所谓“后现代”

当年难登大雅之堂的“无厘头”喜剧,如今却被哄抬为“后现代主义”的支流一脉,不知王晶、周星驰闻知后会否啼笑皆非?专家学者还从文化角度将其归为“商业后现代艺术”范畴,并认为以王晶、周星驰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不自觉的通过无厘头喜剧这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创作态度和情趣观念,并在对观众的观察中实现“自身体验”。大概也正是这种“不自觉”的无心插柳,才使得王晶、周星驰的“商业后现代艺术”更具粗糙的原始活力。

“商业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经典文本和传统观念的颠覆解构。这点在周星驰和王晶合作的《新鹿鼎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单是反清复明的大业被韦小宝解构成“抢回我们汉人的银子和女人”便可见一斑。再者,王晶的《洪熙官》和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亦同样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翻新之作,而拼凑、谐仿等“后现代”手法更为两人所热衷使用。不过,当周星驰与李力持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