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魏良越说越起劲,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明朝庄园,而自己的娘亲、妹子和老婆孩子,都能在自己的保护下快乐的生活。

胜男见魏良满脸的憧憬,也开心的笑:“那敢情好呀。到那时估计我弟弟也能接上班了,等衙门的事情了结完,我也算是报答了李家的养育之恩,我和你一起干。对了,那个冯师爷你是怎么认识滴,不会是赶考时结识的伙伴吧?”

胜男猜测道,她刚才好像听到老公说赶考的时候结交同年什么之类的话。

“聪明,我不是在大街上,和一群秀才比对对子么,”魏良赞许的点头。他笑呵呵的说:“正巧遇到冯年兄,我们两个代表鲁中的秀才和那几位秀才比试。他也是咱们历城县的秀才,来自东阿,叔叔是东阿镇的钱粮师爷,家学渊源呀。对具体的县务很了解,可惜本次秋闱名落孙山,我既然不想在县衙长待,便和杨知县说了说,把冯年叫了来。杨知县也考问了冯年一番,对他的能力很满意。正巧杨知县对在职养病的王主簿很不满,想借冯师爷把县里的钱粮、土地和赋税等经济大权彻底收回来。”

“哦。我说呢,”胜男似乎想到了什么,喃喃的说:“这次我押运了夏粮回来后,交接的不是王主簿,也不是杨知县的贴身家人,而是这位冯师爷。”

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赶路,等天亮的时候,勉强赶到县衙。

胜男昨天回娘家的时候,李正义也曾经就她的差事和魏良商量过,魏良夫妻脑子里都保有前世的记忆,对夫妻双双上班很能接受,当下便向李正义表明,“回门”第二天他们就回衙门销假上班。其实就是在大明,普通的百姓们,女人嫁了人也不是都能窝在家里当全职家庭主妇。街面上大多的小贩,不就是夫妻两个一起摆摊嘛。

只是魏家自持书香之家,不准家里的媳妇抛头露面。为此,魏家和李家谈论婚事的时候,李正义把胜男婚后继续当差的事,作为一个必须答应的条件提了出来。当然,魏老爷子也不是白答应的,李家在玫瑰镇的四顷良田,李正义当做礼物送给了亲家,这四顷良田可不是嫁妆,而是李家的谢礼,完全归魏家支配滴。

白得了四顷良田,以及来年的玉米、地瓜秧苗,魏老爷子爽快的答应了李家的条件——那个,不答应也不行呀,自己的儿子早就签了同意书,根本就不听他这个老头子的话。再说了,魏良是三个儿子中唯一中举的人,来年中进士也大有可能,老辣的魏老爷子怎么可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儿子闹翻呢。

因此,当魏太太向魏老爷子抱怨儿媳不孝的时候,魏老爷子并没有像她预料的那样生气。而是不关痛痒的安慰了她几句,并随意的说“等小三儿两口子回来后,他会好好教训小三的。”

“看来老爷子指望不上了,”魏太太嫁给魏老爷子近三十年,对自家老公很了解,看他敷衍的态度便知道,李家肯定和老爷子有约定,而老爷子也一定收了李家的好处,否则以他的古板和教条,绝不会任由老三两口子如此放肆。

没有了外援,魏太太决定还是用内宅的法子来修理老三家的。一方面,她催促老大媳妇儿尽快把她表妹接来,好给老三媳妇上点眼药;另一方面,她病了,并指定由田姨娘侍疾。

哼,你不是看中自己的生母吗?那我就好好使唤使唤这个贱人!

白天,放着儿媳、丫鬟婆子不用,魏太太让上了岁数的田姨娘贴身伺候着,穿衣梳妆、端茶倒水、煎药炖粥;晚上,看夜的丫鬟也打发出去,让田姨娘呆在正屋里听候差遣,困了就打地铺,半夜里也不让她肃静,一会儿要茶水,一会儿要宵夜,等田姨娘从厨房里准备好,魏太太早就睡了过去,天马上大亮,第二天也是如此……

看到这样的情景,小秀儿急得不行,可哥哥和嫂子为了当差方便,要下一个休息日才能回家。可等他们回来了,姨娘估计也要病倒了呀。

没办法,小秀儿只好让馒头去送信,她把写好的纸条捆在馒头的脖子上,千叮咛万嘱咐的让它一定找到嫂子,请哥哥他们尽快回来救人。

馒头无奈的翻翻白眼,见小秀儿含着眼泪的大眼满是乞求,只好装作听懂似地点头,吃饱喝足后,溜出魏家一路狂奔,像个火球一样滚向梅水。

傍晚,跑了一天的馒头终于赶到南山。为啥到南山涅?人家也是很聪明滴,现在这么晚了,主人和她老公肯定不在县城,而是在南山过夜。

见到满身灰尘的馒头,胜男两口子很是诧异,看到它脖子上的布包,胜男连忙取了下来。打开一看,却是小妹的求救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