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 (第1/4页)

奔淠诖幽戏叫熘菀淮���200文每石的高价采买一批500万石粮草。

“200每石?一听这个价位,徐州的乡绅富贾无不惊骇。要知道现在大汉东海岸青州、徐州、兖州、济南、扬州附近每石粮食的市价也就在40到60文钱之间,100文钱已经算是高价,而栾奕却开出了200文的收购价格,简直就是天价,“栾子奇疯了吧?”

栾奕疯没疯,他们不知道,不过他们清楚的是……糜竺、糜芳这兄弟俩绝对是疯了。

自得到消息之日起,这糜家兄弟便开始大肆收购粮草,40文一石——买;60文一石时照样有多少要多少;80文一石——“全给我装车上去!”;价格都涨到了100文依旧照单全收。

“呀喝!”这什么情况!徐州的乡绅富贾们坐立不安起来,他们素知糜家跟栾奕有些交情,如今糜家疯狂屯粮,岂不是说……栾奕天价买粮的事是真的?

值得他们庆幸的是,栾奕此番足足需要500万石粮草,这么一大批粮食以糜家的家底根本凑不齐,据消息探知糜家直到现在不过购得了50万石粮草,家中的资财已经告罄,开始四处借钱。如此说,也就意味着其他的豪强也可从那大宗买卖中分一大杯羹。

为了赢得暴利,徐州的豪强们当然不会有人把私财借给糜竺糜芳兄弟,他们把能动用的资产全掏了出来,如糜家一般拼了命的到处采购粮草。徐州的粮草眼见搜罗的差不多,还把买卖拓展到豫、荆、扬几个临近的大州。一时间各地粮草供不应求,粮价随之疯长。徐州的粮价更是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从最初的40文一石一口气儿涨到了120文每石。

汉代有句俗话叫做:石价百钱必遭责谴。意思说的就是三位数的粮价对于百姓而言是非常高昂的,依据百姓的收入根本买不起这么贵的粮,会引起极大的民怨,并将愤怒直指父母官,大力谴责为政者失德。

这一俗语一直沿用到圣元元年依旧屡试不爽。就像现在徐州当家人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各地百姓见粮食石价涨到120文,又听说短短一个月内就有300余人饿死街头,再加上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保障性产物,它的价格一涨,其他东西都跟着涨,蔬菜、瓜果、衣服、柴禾……日用百货……跟着成番的往上翻。

受当地潜伏的圣母教信徒和神盾局特务煽动,徐州百姓顿时陷入恐慌。

一夜之间,徐州各郡大街小巷上贴满了刘备失德,致使粮价上涨,百姓无法生活的传单。“大耳贼不仁!还我口粮!”

“不杀刘备,百姓何以生存!”

“刘大耳羞为一州之主!”

有图有字,花样百出。民怨日盛,各地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暴动事件。幸得于禁、徐晃二将勇猛,四处讨逆,用血腥的暴力才将反叛之势硬硬按下。

刘备勤勉经营近一年,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仁德美誉一夜之间被民怨冲进了粪坑。情急之下赶忙招来陈桂、陈登问计一番。

随即依陈登之言,先是严管宵禁,捉拿夜里张贴传单之人,并顺藤摸瓜擒拿幕后主使。其实他们当然知道此事肯定是栾奕捣的鬼,就拿那一张张的神才纸和印刷传单来说,除了栾奕没别人能印出来。之所以仍要追查主使者,主要还是想捣毁栾奕在徐州的细作窝点。

结果,一连忙活几天,贴传单的抓了不少,足有43人。可是无论怎么用刑他们就是不肯招供。即便有招供的,也是说圣母教内部都是单线联系,他只是个小喽啰,根本不可能知道徐州教区宗主教躲在哪里。即便他的直属上司也不过是个小头目而已,手下管着40多号喽啰,上面则离宗主教八丈远,也不可能知情。

陈登心有不甘,便派人依据线索去抓那位小头目。可是找到小头目家时,小头目早就收拾行李跑了,徐州那么大,又有人可以庇护,上哪找去!只得悻悻作罢。

在陈登抓捕贴单人的同时,刘备开始邀请各地乡绅富贾会谈,让他们尽快开仓放粮平抑物价。

为了屯粮,各地的乡绅富贾们恨不得把家里的老底都搬了出来,有的甚至把棺材本都动用了,一股脑全买了粮食,有的粮食的仅进价就高达100多文,为的就是从栾奕那200文每石的价格里赚大钱!现在刘备却让他们一股脑抛出去平抑物价?

怎么卖?200文一石?肯定不可能啊,平抑粮价嘛!得把徐州的粮价拉回40文才行。这就等于让乡绅富贾们干赔本买卖。

出于对自我利益的保护,乡绅富贾们自然不愿听刘备的,异口同声撒谎,他们手里压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