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1/4页)

可能很多后世的音响发烧友要质疑这个选择,还有很多欧洲音箱可以使用嘛,像法国的nexo(丽素)、英国martinaudio(玛田)、德国dynacord(大地)、意大利rcf、西班牙d。a。s等等。另外还有日本的音箱也是不错的选择,雅马哈和东丽都是不错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一,在九十年代初期。很多欧洲品牌还没进入中国,即使是想去进口,都找不到庙门。第二,不管是欧洲音箱、还是日本音箱,都比较偏重于回放效果,追求原汁原味,但是动态余量不足,声压级比同级别的美国音箱低很多,这样的设备适合放在一些剧院、电影院或者俱乐部里使用。不适合放在大众化的歌舞厅里使用。

道理很简单,在歌厅里唱歌的大部分都是没经过任何训练的人,还有很多喝得迷迷瞪瞪的主儿。他们嚎起来可不管音箱会不会过载,更不会爱惜什么设备,他们就是来找乐儿的。拍打麦克风、突然大声喊叫、把麦克风扔到地上,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一旦调音师走神、压限器调整不好或者没开,那功放和音箱这两样东西里,肯定会完蛋一个,一般都是音箱。因为功放有它自身的保护电路,而音箱、尤其是高音单元,基本是一烧一个准儿。现在问题就来了,你是打算让根本就听不出来音响好坏的客人。去听还原度比较高但很脆弱的欧洲音箱呢,还是去听声音比较硬且还原度比较低但比较皮实的美国音箱呢?

其实在歌厅这个环境里,调音师所需要保证的就是让客人唱歌的时候声大、混响比例合适、伴奏音乐适中。这就足够了。赶上有那种乐队或者半专业人士前来装比,也没事儿。只要挑选一对儿欧洲的返送音箱放在台口上,那他们听见的基本都是返送音箱的声音。就算全用美国返送,他们也没那个耳朵在歌厅这种声场里挑出什么问题来。

音箱虽然是美国的,但是功放和周边设备却都是日本雅马哈的,就洪涛在上辈子的经验总结,美国音箱配日本功放,还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在挑选功放的时候,把型号大一级就可以,美国音箱就和美国车一个德性,比较费油,日本功放也和日本车一样,算计得太仔细,一旦超过了它的动态范围,效果立马直线下降,所以要给它留出足够的余量来。

除了大厅,包间里洪涛选配的全是一水儿的德律风根音箱配建伍功放。这种德国老牌音箱在欧洲是个另类,中高音非常饱满,而且余量很大,简单的说就是皮实耐操。包间里连调音师都没有,客人想怎么毁就怎么毁,所以配上一个以软塌塌著称的建伍功放还是比较安全的。还没等音箱的高音线圈烧掉呢,功放就先自保护了,典型的小马拉大车,这也是洪涛在上辈子干了好几年专业灯光音响总结出来的经验。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种货价格便宜,备件也足,随时坏了随时都能替换上新的用着,一点不耽误生意,而且林笛这边的利润还高,总体上说就是店家和承包商两头都合适。

在这个年代里,评价一个歌厅的档次,还不是看小姐好不好,因为有偿陪侍也算是刚刚露头,连起步都算不上呢。也不是包间多豪华气派,因为大家刚刚有钱,大部分人还是爱坐在大厅里显阔,并不愿意缩到包间里去享受,你喝瓶上万的路易十三大家都看不见,那多没面子啊。

所以说一个歌厅的好坏,最主要的就是大厅的环境、音响效果,然后才是服务小姐的美丑之类的指标。洪涛在大厅这里费了不少心思,他把靠墙一圈的沙发卡座的高靠背全都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钢化玻璃,上面还都刻着造型不同的人体艺术造型,还都是古希腊的那种特别凉快的人物,碰巧也都是女性。

最大胆的是他让顾洪德在歌厅门口两边的墙上也都贴上了两块这种大玻璃,照样是人体艺术刻画,白天还看不出什么来。到了晚上,把走廊里的大部分灯光一关,只开着歌厅入口处那盏小灯,然后在对面墙上装了一盏紫光灯管。客人只要从滚梯上一下来,都不用到底儿,就能发现这里的气氛与众不同。因为玻璃上的人物都是带着一种妖艳的荧光,看着就那么勾人,想着就那么容易让人身体里的酒精开始沸腾。

而歌厅里的舞台也是一脉相承,舞台的背景就是四块连在一起的大玻璃。当大厅里的照明灯光关闭,全靠桌上的蜡烛发出萤火虫屁股的光亮时,舞台上方藏在灯槽里的两盏紫光灯管就会打开,人不知鬼不觉的就把玻璃上的人物造型照了出来。不能说栩栩如生吧,反正你要是喝了酒,边上再坐着一位妙龄女郎,你肯定不会觉得刻画手法有什么不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