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 (第1/4页)

这是岳翻唯一一次对已死之人的发难,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包括赵桓也不是很理解,岳翻主政一向以温和著称,从未有过如此激烈的举动,之后岳翻细细讲述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赵桓才予以理解,但是还是没有把司马光真的列入误国之臣,只是吩咐史官把司马光的传记写得明明白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此时此刻,死者为大,咱们就不做这种事情了。

新旧党争给大宋带来的伤害大家有目共睹,而如今朝中自然也有当初新旧党人的后裔和支持者,时过境迁,当时的事情不需要再次出现,赵桓也绝对不允许新旧党争的出现,所以综合考虑之下,没有答应岳翻的全部要求。

但是河湟谷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原上罕见的农业重地,土壤肥沃,高原部族谁占据了这里谁就能肥上一圈,大宋占据了这里却没能守住,一直引为憾事,如今这里被西夏占据,大宋若要重新确立对西夏的优势,就需要占据这里,打开通往西夏心脏兴庆府之道路。

宋金战争之前的西军极盛时代,曾经一度攻打到了兴庆府门口,但是方腊之变使得西军的梦想功亏一篑,之后西军就走入了下坡路,直到浴火重生的那一刻,但是之前西军大部分主力被抽调作为国防军的存在,所以实力不够,没有对西夏发动战争,西夏也很老实的没有犯贱,所以西军也不管。

这一次西夏撞在了大宋的枪口上,无论是赵桓还是岳飞,都决定要对西夏动手了,不然大军远征女真时,还要分出精力去对付西夏,那就不妙了。

岳飞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枢密院和吴用商量此事,岳翻把自己关在家里开始书写讨伐西夏的走着,为此战出谋划策,各大将开始厉兵秣马,雄心勃勃。

靖康四年三月十六日,大朝会上,枢密使吴用上表,就西夏寇边一事发表看法,主张立刻出兵征讨,乃至于“做灭国之准备”,西夏是“无耻之尤”、“务必灭之而后快,以告慰诸先帝在天之灵”、“以党项贼酋之首,供奉宗庙”等等,直言西夏之无耻和大宋必须要讨伐的必要。

宰相赵鼎就吴用的意见发表了一点看法,比如大宋目前的钱粮储量是否可以支撑一场灭国之战,打仗之前,我们要看看自己打不打的起,不是说打就打,打肯定要打,西夏无故犯边,不打,大宋威严何在?但是怎么打,如何打,打到什么程度,值得继续商榷,单单定义为灭国之战,大宋可有那样的钱粮储备?

说白了,一句话,没钱。

穷啊,穷啊,靖康三年的岁入虽然好过元年和二年,但是比起宣和年,已经是惨淡到了不能看的地步,大宋很多地方都被免除了税收,少数可以继续交税的地方也仅仅可以勉强维持朝廷的运转,更别说很多地方还需要中央出钱去修建,去维护,更别说对如今的大宋来说如同天文数字一样的军费开支。

维持已经很难,要行动起来,就更难,若要对西夏动手,只能从关中和蜀中调运粮食,但是关中和蜀中在第三次战争中消耗了全部的力量,百姓无力承担再一次的国战,至少还需要三年时间休养生息,大宋才能渐渐缓过来。

赵鼎表示,可以小范围反击,但是绝不可动辄灭国,大宋没有那个粮食储备,一旦打的胶着起来,没有粮食供应,西军会损失惨重的。

岳飞的作战计划就没拿出来,他脸色发青,他认为他的作战计划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成功,但是这是建立在粮食足够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连正道御兵都做不到。

吴用和宗泽面色发苦,打仗,需要钱财,需要粮食,需要百姓支援,但是和金国的战争消耗掉了大宋几乎全部的力量,如今的大宋是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经不起大的折腾,虽然西军有足够的战斗力,岳飞也有足够的把握,但是,打仗,不是单单靠军队和统帅就可以做到的,没有粮食和钱财,军队就无法离开驻地。

赵桓面色凝重的看着赵鼎的奏折,郁闷的揉了揉太阳穴,他知道,赵鼎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在担忧,如果赵桓执意要打,赵鼎也一定会遵守他的命令,但是,之后该如何持续,一旦战争进入胶着状态,那可如何是好?赵鼎写着呢,打是可以打,目前他可以保证十万军队两个月的粮饷,之后,就没了。

堂堂大宋啊,亿万子民啊,十万军队的征战需求,居然只能保证两个月,赵桓真的是深刻的感受到了大宋如今的虚弱,越来越明白鲁达明知必死却依然执意要去的决绝,明白岳翻的苦楚,大宋,实在是经不起大的折腾。

夺回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的确是正确的战略目标,但是所需要投入的钱财和精力,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