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1/2页)

只要你走近他……苏东坡就是这样认为的:“(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四)

其实,在写这部历史小说的初稿之前,我还真的没正经读过几部历史小说,倒是这其间发奋读了不少,而给了我莫大启示的倒是福楼拜的《萨朗波》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后者据说也深刻地影响了著名的历史小说《金瓯缺》)。

我曾经感到小说大师福楼拜是一个厌倦现实平庸生活、而痴恋古典梦幻的人,即在他的心底,古典世界的英雄传奇一直都是他所深深向往的东西。于是在完成了名著《包法利夫人》之后,他最终转入了历史小说《萨朗波》的创作。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与其说福楼拜写出的是一部历史小说,倒不如说他写出的仍旧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著作。因为在他的这部历史小说中,除了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萨朗波的突然倒地身亡)略显一点浪漫主义的味道外,整部小说的气氛仍旧是沉重和压抑的——这不仅是历史的沉重和压抑,更是现实的沉重和压抑!因为福楼拜通过自己的细致刻画所要深刻表现的,还是永远让人愉悦不起来的人性,贪婪自私、粗鄙嗜血的人性。

《萨朗波》的主题思想是一如既往的悲观、消沉的,只是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无所谓纯粹的“历史”小说,一切历史的都无不是现实的。这就有点像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

后来,我也不能不慢慢地想到,其实《战争与和平》在本质上也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他离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较切近,然而那毕竟还是历史,而托尔斯泰仍然要“义无返顾”地去表现这段历史——正是根基于它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样乱七八糟的想着,我自己就有一些释怀了。也因为我从前对于历史真实有着近乎病态的苛求,我总害怕去扭曲历史——然而我也慢慢发现,任何“真实”其实都首先被涂上了一层主观真实的色彩。

而不同之处正在于,你的这层“主观真实”是否涂抹得鲜亮,是否涂抹得动人,又是否涂抹得别具意味……

一颗不甘沦落的孤星(下)

(五)

于是我就不揣浅陋开始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最早的设想是具有相当的规模的,起码要在四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因为也只有这样也才能保证去足够揭示很多、很重大的东西。

可是,由于自己平常的写作时间不多,以及加之一点急于求成的心理,结果这部小说仅仅写作了一百天、十七万字的篇幅就草草结束了初稿。在我自己,对此自然是极不满意的,所以在间隔了一个多月之后,又经过一番用心的思考、探究,便决定花大力气充实一下原稿。而今我又付出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修改稿,这一次才稍稍有些心安理得了,乃至有些成就感。不仅使得描写细腻化了,而且还着重把韩信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表现了出来,又对先秦兵家、兵学思想来了一次大巡礼(比如韩信与萧何谈兵论道一节),尤其细致地刻画了那几场重要的战役,如此便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历史军事小说了。

虽然这最终与四十万字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它在艺术上却绝对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因为笔墨只是较为集中在了韩信一个人身上罢了。当然为了烘托韩信,也把项羽仔细地刻画了一番,尤其重新推敲了这位大英雄的形象,即正视了他的军事天才——而他的真正失败处只在于做人方面而已。

说起来,我能完成一部军事小说的写作,也应该不是偶然的,虽然我从小就没往这上面想过——我其实从小就被灌输了深深的自卑。

我本人虽然生性柔弱得很,尤其近些年为了多读书便更加忽略了运动,可是我自小便非常爱好军事,爱好研究军事。其实,我在书里面提到的韩信小时候玩的那种军事游戏,便有我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我是拿跳棋、塑料小兵一块摆着玩的,而且都13、4岁了还乐此不疲。我对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也算都有些研究吧,上学那会儿只要能看到的,一般都不会放过,尤其那时候解放战争史比较容易得到,所以这段历史就了解得相对丰富一些。

而且,像《三国演义》中的那种夸张的、突出将领个人武艺的战争描写,更是我所极力反对的,古代战争尤其大兵团作战,那绝不会如此简单——这便是军事指挥及军事谋略驰骋的天空……

(六)

那些感情戏不是我凭空就加进来的,也不是为了当一般的佐料,而是这本就是我对于人生、爱情的理解。当然,韩信是古人,他的“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