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奴隶监工称之为“胥斤”,他这个胥姓跟晋国著名的卿大夫“胥氏”没有关系,这个胥意思是小官吏。

胥斤笑,回答:“家主慈悲,额外给他们开恩,这消息已经传达遍了,人选前几天也已经确定了,请主上过目。”

赵武接过名册,看也没看:“人数太多,我一个个见恐怕来不及,让他们以百人一队,过来见我。”

记录奴隶身份的东西叫“丹书”,是用红色朱砂记录在竹简上。这些丹书被武士们抱着,堆放在赵武脚下,奴隶们以一百人为一队,走到赵武面前叩头,而后赵武指挥官吏给他们发放丹书,意思是:从今往后他们不是奴隶了,是自由人。

丹书拿到手后,许多奴隶激动的将那根竹简折断,也有奴隶小心翼翼的将它们保存好,而后那些奴隶不约而同的重新归倒在赵武脚下,感激不尽的说一些效忠的话。

奴隶们一批批如流水般涌上,丹书拿到手后,他们会被官员领到另一个角落里,由官员给他们发放自由民身份的证书,然后他们又会转到下一位官员的手里,这位官员将领他们来到田野,来到分给他们的土地上,给他们分发农具,宣布他们成为公社的一员。

释奴工作进行完毕后,剩下的奴隶很激动,他们不停的窃窃私语,数万奴隶的私语汇成一股巨大的嗡嗡声,赵武站起来,举起一只手,表示自己有话说,立刻,嗡嗡声嘎然而止。

“我来和你们做一个约定:我打算明年的田租就以今年的产量为基准,凡是交纳够今年粮食产量的家奴,无论他还剩余多少粮食,都属于自己。

也就是说:只要你们努力多产粮,多出的粮食全归自己,我只要按照去年的粮食数目收取。怎么样?

刚才你们也看了,你们当中,表现最优异者获得了自由民的身份,这个比例很大,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而这样的奖励今后每年都有,也就是说,只要你们努力,十年后怎么也轮到你成为自由民。

我来就是和你们做这个约定的。你们也知道,我赵城兵力不足,所以我打算裁减监管你们的人手,并和你们约定明年交纳粮食的数目,我承诺在明年一年的耕作中,给予你们有限的自由,你们可以在赵城的范围内随意走动,而你们也要向我做出承诺,承诺在我给予你们信任之后,不要因为监视人手的减少而生出逃跑的念头。”

赵武说话时,旁边的家臣猛拽他的衣袖,似乎被赵武的步伐吓住了。

ps:冲榜,周一冲榜,需要大量票票支持,书友们,投票啊,让推荐票来得更猛烈写吧!

第二十五章 (上)

说起来,中行氏、荀氏陪嫁的两个女孩跟智姬辈分有点混乱。三姐妹之间,中行氏是智姬的侄女,荀姬是智姬的姑姑。

这在别国是违背礼法的恶行,但在春秋时的晋国则不同。

当年晋文公流亡,回国前秦国把他侄子晋怀公丢下的夫人,也就是他的侄媳妇怀嬴嫁给他,以此作为出兵支持他继位的条件。晋文公有点不情愿,这时大臣狐偃给他说了一番道理,专门分析礼法,那番长篇大论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别人的辈分跟自己无关,只要跟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都可以娶。

自晋文公之后,晋国便不太在意家族内的辈分排列。有许多公卿大家族历史久远,相同年岁的人甚至辈分相差好几辈,但他们陪嫁起来毫无顾忌:只求年龄相当,不管辈分差异;进入同一屋内,相互都“姐姐妹妹”叫的亲热。

对于这种婚配行为,整个春秋都保持了缄默。因晋国是霸主,不久,这种行为在战国迅速普及。而后来的孔夫子,在明面上虽不表态,但偶尔在其他的方面,则不咸不淡的夸晋文公几句“信也(讲信用)”,“谲而不正(狡诈而不正直)”……

赵武转身问师修:“我该回新田城奔丧吗?”

师偃摇头:“不行,主上是‘敝人(住在国境线的边境人)’,敝人进入国都,除非是单独一人。否则,未得国君许可,带兵而入就是谋反——但现在的情况,主上能不带护卫单身通过‘扬(赵城南面的三郤封地)’吗?”

师修附和:“齐策仍在国都,如果君上同意主上入城,或者荀氏、中行氏、智氏认为主上可以入城,齐策会送来信的,没有他的信,主上还是在家中服丧吧……依照礼法,下臣请夫人离室别居(与赵武分居)。”

智姬也擦着几滴可怜的眼泪,频频点头:“我知道……可那栋房子实在太温暖了,那张床也太柔软舒适了……不如,我们几个姐妹还住在屋里,请夫主移到另一个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