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武士们争的不可开交,文臣们也开始争论,齐策首先开口:“出谋划策我最擅长,应酬公卿我最擅长,主上出战,我自当追随左右,随时为主上分忧。”

师偃摇头:“我主管选拔训练赵氏武士,这是赵氏武士的战争,怎能没有我?”

东郭离笑着提醒:“后勤补给缺不了我。”

师修开口:“这次要去见国君,要去与各国君主一起作战,礼仪上我最熟悉,我应当跟在主上后面,以便随时提醒。”

英触轻声说:“虽然,楚国与我有大仇,但我新来乍到,愿留在领地替主上分忧,主上出战,我保证赵城安如泰山。”

赵武摆手打断众人的争论:“夫人要生了,这是我赵氏的后裔,家中必须留人,首先确定师修留下,其余的人选,且等具体命令发布之后再说,我们现在不知道动员的范围有多大,且等一等。”

古代的效率并不高,准备军赋的消息是二月下达的,到了四月,郑国彻底倒向楚国,并派出执政子罕替楚国伐宋,被宋国的将鉏、乐惧战败,但胜利后的宋军麻痹大意,又被郑军偷袭得手,将鉏、乐惧双双被郑军俘虏——这时,晋国的战争动员令下达了,动员令的内容是: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

春秋军制中,徒是正卒,羡是预备役。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正卒与预备役都叫上,农夫、小偷-工匠、野人——无论老幼孤疾,歪鼻子斜眼,凡能拿动刀的都上阵,带足家里一切战争资源,咱,跟他拼了!

这是晋国从没有过的紧急动员令。

过去晋国打仗,一般都是要求正卒参战,预备役士兵则担任后勤工作,或是留在家中防守国内,这次要求一切能战斗的人都到军中报到,其动员规模前所未有。

“十万啊”,师偃看着这份动员令,嘴唇哆嗦:“我们四军全部出战,每军两万五千人的话,我国该有十万参战部队。这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

ps:既然出了新书榜,似乎不用在乎字数了,上张图片给大家,这是春秋战车,似乎是防守专用的屯车(字的写法为“左车右屯”)。

感谢书友pandaboy以及yayayan的打赏,多谢了。

第三十九章 瞧我的惊艳亮相(上)

十万人呐,在这个时代,十万人级别的大战意味着什么——温泉关大战,面对20万波斯兵的斯巴达三百勇士,还需要八十年才能诞生。

事实上,当时距离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有大约百年,貌似斯巴达还没有崛起,成为希腊的绝对力量。所以这时代,晋国人就是中国斯巴达人——哦不,以时间先后顺序看,应该说:斯巴达是希腊的晋人。

……不对,晋国都动员到了“老幼孤疾,歪鼻子斜眼”之徒,师偃怎说只有十万人上阵呐,难道晋国只有这么点人口?

春秋计算士兵的方法与后来不同。春秋时代士兵属于“士”族阶层,在当时“士”是一种荣誉称呼,不是随便任何人都有资格称为“士”,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上阵杀敌的——这样的人需要被家里用钱堆着装备起来,而且他从小到大不干家务活与农活,专门练习杀戮技巧。

在当时那种底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一般家庭养不起“士”,他是贵族,是高高在上的“战士”!

而在冷兵器时代,一名专业士兵在战场上至少需要五至24人伺候,这些人将负责耕作“士”的土地养活战士、负责“士”的后勤供应以及“士”的武器保养……以及看管、统计“士”的战利品。

所以,春秋时代所说的士兵人数,指的是实打实的、上战场的“战兵”人数。

等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士”这个词也越来越弱化,各国才把后勤兵、辎重兵、伙夫马夫等也算在“士兵”人数中,以虚张声势,诈称兵力雄厚……

等到了汉代,按魏武曹操的说法,兵力统计“惯例以一当十”,即:一万“士兵”可以诈称十万,但上战场的也许只有一千人。

“不止十万啊!”齐策看着动员令,神情激动的盘算:“如今晋国一个旅的编制是一千五百人,五旅为一个师,五师为一军,这就是说:我们一个军得有三万人。如今四军齐出——参战人数至少达到十五万人。

另外,钟离盟会上,盟国答应出兵助战,如果我们的盟国按约定出战——就算他们出兵五万吧,这样,光我们晋军这一方就能有二十万士兵参战。若楚国方面兵力相当的话,那么,这是一场四十万人的大战,需要找一个大的战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