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1/4页)

韩厥显然对这件事也有通盘的考虑,他回答:“在甲氏北部修筑一座大城,我们可以逐步把潞氏纳入囊中,如此一来,等于把当初甲氏与潞氏两个小国的领土全部纳入囊中。这岂是扩地三千里?怕有万里之广。如此一来,国君想封赏功臣也有了资本。”

悼公应声响应:“小武哥的家臣齐策在吗?我曾听说他们详细勘定过整个甲氏、潞氏的土地,制定过一份百年殖民计划,计划中,他要求在适合屯垦的水源地附近都要建筑新城。韩伯不妨问问齐策,把那份地图要过来,就在小武预先确定的囤殖点上,我们着手封赏功臣。”

悼公的哥哥厉公就是因为国内已经没有新领土赏赐功臣,从而激化了国中的矛盾,自己丢了性命。年轻的悼公不想重蹈哥哥的覆辙,现在有了这份土地,悼公立刻不客气的拿了过来,开始犒劳那些出战的有功之臣。当然,按照“封建”惯例,赵武有权最先挑选其中最肥沃的土地。

此时,在霍城以北,肥沃的太原盆地上,赵武的大军正在行进。正是秋播季节,赵氏为这次垦殖动用了最庞大的力量,三千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走在队伍最前头,其后尾随的是浩浩荡荡的民间屯殖大军,这些囤殖队伍里既有赵城新释放的奴隶,也有霍城的小军官………凡是有能力购买十名以上奴隶的武士,也都驱赶着自己的家奴,加入到屯垦大军中。

积累了两年开荒经验的赵氏已经轻车熟路,北出霍城五十里开始,屯殖队伍就以两个“两”为一个屯殖单位,就地驻扎起来。一个“两”为七十五人,两个“两”是一百五十人。这一百五十人以家庭为单位,组成了一百五十户的小村落,每个村落间距两里,纵横散布在整个汾河两岸。等所有的屯垦队伍全部驻扎下来,赵武的大军也在屯殖点最北端就地驻扎。

此刻,如果从空中俯视下来,就可以看到那些星罗棋布的囤殖点成网格状分散在田野上,每四个屯殖点构成一个方方正正的“井”字………这就是春秋时代的“井田制”。在这些屯殖点的前方,是赵氏强大的武装集团,无数斥候四处出动,一边捕杀着凶猛的野兽,一边驱赶、围捕出没于山林间的戎人,为后方的屯殖居民提供着保护。

当日,日落时分,赵武的帐篷搭建起来,侍卫们点燃了几只粗大的牛油灯。赵武的侍从们亲热的聚集在一座微型鼎锅周围,开始烤肉烤饼,吃当天的晚餐………这种鼎锅在春秋时代被称为“鼎器”,是一种神圣的祭祀礼器,但现代称之为“火锅”。

赵武的帐篷里不止有自己家将,还有韩起。这位公子哥在晋国最近的职位调整中,不再担任任何官职,连他一向视为小弟的赵武都爬在他头上,陡然间变成了晋国最悠闲的闲人一个。但韩起却没有什么沮丧的表情,他兴高采烈的与赵武争抢着锅中的肉片,还熟络的招呼自己的家将“千万别跟赵氏家将客气”。

“我就奇怪了,听说你已经把三分之一的土地都封赏下去,你这么大方,让后世子孙怎么办?等到他们要犒赏功臣的时候,手中没有土地可以封赏了,难道让他们哭去吗?”韩起嘴里含着一块肉片,含糊的说。

赵武像个不知祖先辛苦的二世祖,他毫不心疼的回答:“怕什么?不是还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没有封赏下去么?那些拥有自己封土的小领主虽然不向我纳税了,但他们依旧向我纳“征”,我收入并没有因此减少多少,却获得一群忠心耿耿的小封臣,跟我一起开发拓荒,我有什么好怕的。再说,这天下大得很,我的后世子孙手中没有多余的土地,难道他们不能学我向外拓荒垦殖吗?”

韩起烫得哧溜哧溜的吞下了肉片,急匆匆的说:“也是,你赵氏现在产业越做越大,已经基本不靠那点税收过日子了。再说,你赵武屯垦的手段,是连我哥哥无忌都佩服的很。 论起来,赵氏现在的人口虽然没有达到鼎盛时期,但你们所占的土地已经远远超过了赵氏鼎盛时期数倍,你这是为后代积累了百年发展的资本。无忌哥哥让我多跟你学一学,可惜的是,我韩氏周围都已经是开发好的土地,想拓荒也无处可去。”

赵武笑了:“你韩氏还有什么抱怨的。三郤覆灭后,元帅栾书可没有从三郤身上获得一块领土,三郤百余年积存下的资产,大头被你韩氏与中行氏占去了。我要是手中有一块三郤的领土,粮食就不用发愁了,现在也不着急拓荒霍城了。”

韩起说的没错,赵氏鼎盛时期虽然人口众多、领地肥沃,不是现在的赵氏所能比拟的。但现在的赵氏占领着长治盆地南部,如今又把爪子伸向了太原盆地,这两块无主之地,其疆域是没法限制的,想开垦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