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1/4页)

师修所说的“收获满车”不是说赵武拉了一车书籍回去,而是说赵武拉了满车的赞誉回国。在此后的路途上,师修还不断的赞扬赵武表现的很低调,丝毫没有得意洋洋的神态。浑不知,被打消了旅游企图的赵武此刻正郁闷的想要大声吼叫。

轻骑前进的赵武绕过了卫国的国都,沿着自己修的商路度过黄河,从潞氏进入晋国国境,一路走他一路看到国内各大家族正在仿造他垦荒的模式,把潞氏的拓荒行动弄得如火如荼,整个潞氏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大工地。虽然是寒冷的冬季,大路上各家族调拨人手,运送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行走的人浑身都热气腾腾。

赵氏在甲氏开发的第一座城名叫“长治”。此次他穿过群山之中的军事堡垒“壶关”进入长治后,各种消息也畅通无阻的送达了长治。把守长治的武清汇报:“主上,截止十天前,共计有七支狄人部落,五支戎人部落赶来投靠。因为家主不在,齐策将这些人都暂时安置在长治西侧的小卫城。主上回去时,刚好顺路探访。那里戒备森严,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赵武只对数字感兴趣,他问:“他们总共来了多少户?”

武清回答:“下臣这里不清楚具体的数字,但听人说小城里已经住进了三千户,不过这些小部落遭受了雪灾,每户人丁单薄,且基本上,每家都没有老人。”

游牧的氏族部落一旦遭遇大灾害,因为食物不够,家中的老人常常主动出走,这个出走基本上就是独自一人走到荒原上饿死、冻死,而后省下自己那份口粮留给家中的孩子。如果老人出走后,粮食依然不够小部落会主动寻求强有力的大部落投靠,以寻求庇护。当然,这种庇护也不是毫无代价的,他们等于把自己卖身为奴,并入大部落中。而大多数游牧族部落便是这样不断的融合。但如果遭遇部落战争,战败的部落又会重新分散开,各自发展。这种分分合合,成了草原常有的生存状态。

大多数戎人的部落,其家族成员的组成,常常是兄弟两人带一个孩子及一名家庭主妇。人丁少的家族则是父与子与家庭主妇的组合。遭受雪灾之后,一般草原部族的家庭成员不会超过四个人。现在,长治的卫城里住进了三千户,则意味着总共约一万两千人投靠了赵武。

这些游牧部落投靠赵武,其中,霍城之北的戎人,倒不是因为赵武“仁慈的名声在草原上传扬”而卖身投靠,赵武在草原上的名声恰恰相反。只是因为赵氏的领地最靠近北方边界,使得他们没有选择比较的机会,无可奈何地投靠了赵武。而甲氏之北的狄人,则是穿越了国君的控制地盘,特地来投靠赵氏,就是因为赵武与狄人有血缘关系。这两者同为游牧部落,却需要区别对待。

如何显示出差异,赵武不清楚。他犹豫了一下,望向师修,希望寻找一点建议。师修不敢表态。接受新附庸、如何安置他们属于领主权力,恪守礼仪的师修,在这方面不能乱出主意,他低头沉默不语。

赵武等了半天,等不到主意的他决定跳过这些问题,他转向武清武连,问:“我们筑城的石料准备妥当了吗?”

说到这问题,武清马上回答:“家主,恐怕我们明年的筑城计划要推迟了,国君也要在潞氏筑造新城,所以从我们这里调走了一批石料,还要走了一批粮食。现在,我们的物资已经不够同时修筑三座新城。前几天师偃来过,要求我们从附近山上多多采集石头,但现在大地冰封,积雪覆盖,我们根本没办法派人入山。”

赵武赶紧问:“国君调走石料他付款了吗?”武清笑着摇摇头:“君上没有钱,他倒是给了一张欠条。”啥,春秋时代也流行打白条,不行!赵武怒气冲冲:“欠条呢?我去要账,不信国君也建造一座躲债台,来逃避债务。” “不好!”师修终于开口了:“讨债这件事,主上不合适出面,我们不能乱了君臣之礼。”

赵武眼珠一转:“嘿嘿,我忘了我家还有一名抢钱高手。告诉娇娇:今后男主外,女主内,讨债的事情她出面,我在背后默默支持。哈,娇娇抢惯了钱,在国都公子、公孙中素有名气”

武清笑着回答:“如今,欠债条在齐策那里。齐策说,咱不妨让国君欠的更多一点,不妨将那些投靠的戎人都分配了,只留下一点点数目向国君意思一下。想必,债务在身的国君,不好意思拿走我们的属民。”

“齐策总是狡猾的令我满意。”赵武竖起大拇指夸奖:“不过,论起催帐来,咱家有个现成的母老虎,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起来呢?嘿嘿,齐策不好出面的事,不见得俺家娇娇不好出面啊!当初娇娇未嫁时,都能逼得范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