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1/4页)

刀刻手法。过去因为要注意木头的纹理,所以用刀刻画线条尽量要圆,现在用毛笔,横平竖直最省力。小武,我晋国字体并不统一,原先,字的笔画怎么弯全凭个人爱好,我现在负责教导公族子弟,常为这个发愁。听说你打算与鲁国人联手编录一份诗经,你说,我们可不可以编录一份标准的“书典”把所有的字都规范统一起来。”

赵武讶然笑了。如果真能通过几本书“规范国家的字体”,那么,这就是“至圣先师”。所做的工作,他所编录的几本书后来被称为“四书”,属于“经”。没准赵武照这样编录出来的书,也会被后人称之为“四书五经”。

“说实话,我也就是一时冲动,才跟鲁国人谈起这件事。但鲁国人似乎对这事很上心,开春的时候,鲁国大夫已经派出了许多家臣到我那里,催促我开始动手编录诗经,可我现在哪有这份精力。无忌哥,你看我现在,头上既挂着少司寇的头衔,还要管理武宫,管理新军,另外,我赵家的家族事也有一大堆。无忌哥既然对此感兴趣,不如帮帮我,由你领着那些鲁国大夫开始动手编录《诗经》。其实这种事,最适合由你这位公族大夫出面。”

韩无忌满口答应:“编录典籍这是你推让给我的荣誉,我正好也有心研究一下列国的诗词。好得很,这事就由我出面。只是,你别忘了供应我足够的笔墨纸张。”

赵武顺嘴说:“那么,韩氏是否也有心建立一座造纸坊?我可以把造纸技术交给韩氏的工匠?”

韩无忌摇头:“不好,如今造纸业有智氏与赵氏出面,我韩氏参与其中,岂不抢了你们两家的饭碗?如今战事频频,谁家日子过得都不容易,我身为元帅之子,不能干这事啊!”

“瞧你说的。”赵武答:“天下读书人何止十万?这些读书人需要抄录的典籍何止百万,需要的纸张可以用兆来计算。凭我赵氏与智氏两家,哪能把天下的纸张都生产过来?便是加上韩氏一家,现在纸张仍然供不应求。”

韩无忌想了一下,说:“果然如此,那我韩家便加入其中。”

赵武与韩无忌说话的工夫,门外不时有巡逻的甲士牵着狗走过。

韩无忌坐在那里,悠然神往的说:“如果能做到人人手上有一本书,那么这个世界该是个什么世界?用竹犊记录书籍,我们做不到人人有书读,但一车的竹简却能抄录在一张纸卷轴上,我们可以做到人人手上一个卷轴,如此一来。。。。。。。”

“如此一来,老师在上面前课,学生就可以手中拿着书,对照老师的讲授。再也不用老师在上面前授,学生瞪大眼睛记忆;等老师讲授完,再传阅老师手上的竹犊,让老师耳提面命。赵城学宫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所以用了三年,便教出了一大批识字的人。”赵武接着韩无忌的话茬说。

韩无忌来了精神,立刻跟赵武探讨起教学方法,这方面赵武有经验,他与韩无忌一直聊到深夜。

这年春,晋国百姓暂时得到了片刻的休息,他们顺利的忙完了春耕,而后不紧不慢的开始集结。等到当年秋,荀罃带领新军与部分中军出战,才进入宋国国境,果然传来了郑国国君郑成公病逝的消息。

赵武行军途中听到这消息,立刻发出严正声明:“不是我干的,咱也就是追了郑国国君几十里,怎可能吓死郑君呢?郑君那是运动量过大,没注意恢复运动,跟我没关系。”

荀罃脸色凝重:“据说,郑成公临死前依然坚持附楚,他叮咛执政子罕说:‘楚君为了我们郑国,眼睛都被箭射伤了(指前些年的鄢陵之战),人家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寡人啊!如果我们郑国背叛了他,就是背弃了别人的功德和以前的盟约,那样的话,还有谁会亲近我们?我死后,拜托大家,千万不要让我的子孙背负背叛的罪名!’”

稍停,荀罃下令:“传令,全军就地驻扎。现在可不是责问的时候,现在需要礼敬。”

秋7月庚辰,郑成公卒,僖公即位,子罕当国,子驷为执政,子国为司马。

得到这一消息,晋军停留在宋境,等待郑国消息,有点进退两难。晋军的犹豫是出于春秋时的礼节,春秋时代讲究不趁人国丧发动侵略………因为“纳征”的事情,要等到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才能跟对方谈。当时,各国都大致遵守着这项不成文的规定,故此荀罃正打算派出使节通知郑国,同意在郑国国丧期间两国休战。

此时,郑国国内,多数大臣也主张归附晋国。但执政子驷决定恪守成公遗嘱,没等荀罃派出使节致丧,郑国军队已经出战了。

郑军迎战了,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