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 (第1/4页)

却只对队列的整齐与否、前进节拍是否正确等细节感兴趣,嘴里不停喝斥:“走错了,你,慢了一拍……你,笨的,应该先抬左脚。”

台阶上,被射下来的许兵象成熟的果子一样,不停的滚落。赵兵却没有享受自己胜利果实的兴致,他们纯粹在表演,或者在操练队列。

魏绛走到赵武身边,感慨说:“都说赵军将心思灵巧,你们跟韩兵才合作了几次,就已经将韩兵善射的名字抢了过来。我看这种急如暴雨的射击手法,即使韩兵也不会。”

这种射击手法韩兵确实不会,因为这技巧的灵感来自赵武。赵武曾经在一副摄影作品中看到一个老人左手抓着三支箭,右手拉开弓弦,弦上还搭着一支。他对这个姿势感到很好奇,便找“狗狗”搜问了一下,据说:这种姿势是一种连射法,是宋末蒙古人发明的。用这种姿势射箭,每个指头缝里夹着一支箭,弦上的箭射完,持弓的手只需用大拇指一拨拉,箭杆顿时呈水平状态,右手便可以直接抓住箭杆尾端,在一个呼吸的时间内,将第二支、第三支箭射出去。武侠小说中,把这个技巧称之为“连环箭”、“闪电三击”、 “三连射”。

赵武只记住“三连射”的大概姿势,但他身边有潘党,这种连射法让箭术大师一整理,立刻成为了赵氏必杀秘籍。如今赵兵操练的就是“赵氏三连射”,实战操练。

赵武憨厚的笑着,拿过一张弓,向魏绛解释:“这种方法我们也是初次使用,儿郎们正好借这个机会,操练一下。你瞧,这手法射出的箭,虽然密如暴雨,但也就是能唬唬人而已。”魏绛接过弓,一指台阶上不停滚落的许兵,说:“怎么会?我看你不停的把人射落下来。”赵武答:“但更多现象的是:身上插满箭,还是活蹦乱跳的许国勇士。”

魏绛马上低头观察赵武递上来的弓,一看他就明白了,这种弓比较短小,似乎是骑兵用的弓。

“这是骑弓,这种射箭手法不能使用步兵大弓,因为步兵大弓的箭杆粗大,单靠指缝的力量夹不住;而且为了快速射击,弓也不能拉满,所以,这种射击手法射出的箭,伤害力并不大。”

弓箭到底有多大威力,虽然有人说,弓箭仰射能达到半公里。可是,“六四”手枪也可以仰射,测算其最远射击距离毫无意义,因为武器追求的是伤害力。六四手枪能造成“有效伤害”的“有效射程”是二十五米。弓箭如果有效射程能够超越手枪,那人类就没必要发明手枪了。

所以,赵武来到这个冷兵器时代。才发现影视作品害死人。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弓箭威力巨大。但现实中,大多数普通士兵射出的箭,只需一层薄薄的软甲就能挡住。而自从上战场以来,他的防御目标一直就是像养由基、潘党这样能射穿七层甲的非人类变态。所以,自然看不上这种骑弓射出来的小箭。

对于赵武这种追求完美的表现,魏绛不以为然:“人世间,像养由基、潘党这样的变态毕竟少数。这骑弓虽然软,但对敌人造成的伤害也不小………咦,我本来就奇怪你为什抛弃战车,原来你家的骑兵能在马上射击,这可是好东西。”

魏绛说完,顺手把那张骑弓递给自己的儿子,魏舒赶紧郑重收藏起来。与此同时,魏绛说着闲话,引开赵武的注意力:“这座宫城久攻不下,军将有什么办法?”

赵武眼睛盯着那张弓,看到自己来不及反对,魏舒已经让人收藏起来,他心不在焉的回答:“奇怪了,我听人介绍说,这许国是“肉袒之国”,肉袒服罪就是许国国君发明的,怎么这次他抵抗如此坚决?不过没关系,许国宫城兵力少,不可能处处防卫。这座宫城虽然用围墙环绕起来,但人造的围墙,人就能拆毁它,我就等你来干这件事。我的兵在正门与许兵相持很久了,你的兵刚来,随便到附近拆毁一栋房子,把房梁拿来当撞木,看哪段墙不顺眼,你就撞毁它。拆了木屋的板材,我们做梯子。”

所谓“肉袒之国”是赵武发明的称谓,他说的是许国国君曾两次光着身子,背负荆条向楚国国君“负荆请罪”,这负荆请罪的手法,原创就是许国国君。后来廉颇在戏剧《将相和》中,毫无创造力的“山寨”了许国国君的做法。

其实,“负荆请罪”到了春秋末已经不管用了。在战国的廉颇时代还用这招,铁定落伍。比如许国国君,前两次在遭受楚国攻打时用了这招。第三次还用,就落伍了。楚王不吃他那套,许国国君只好改了。他的新创意是搬迁,为了躲避周围国家的吞并,他不停搬迁自己的国都。现在的国都叶(今河南叶县西南)是他们两年前搬来的。

据说,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