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 (第1/4页)

知了家主,听说家主目前已经出战了,新军先驱在不久前已出城。”此刻,扬说起父亲与“家主”这个词来,自然而然,毫无心理障碍的脱口而出。

河老哦了一声:“难怪范氏有如此大的胆子,原来家主出战了,赵氏在城中留下谁主持日常事务?”

鸭城的人拱手回答:“听说家主只带了正卒轻装渡河,听说他们将先在河对岸扫荡出一片空地,隔绝战场信息,然后才调辅兵上去修筑临时营地,我们赵氏的辅兵还没有动。城内主持的是英触与吴熏,他们已经找副元帅投诉,副元帅正在安抚他们。而范氏坚持说,他没有恶意,只是大战在即,为防止流窜溃兵骚扰,想加强保卫而已。”

春秋时代,贵族之间对自家的生产秘密都极为看重。真实的历史上,韩氏擅长培养弓兵,虽然跟赵氏关系密切,但他们依旧把秘密带入了战国。同样,赵氏也把骑兵技术、魏氏也把甲士培养技术各自带入战国。而目前,赵氏所擅长的除了骑兵技术外,还有他们的战车技术,铁制武器制作技术,以及鸡陂、鸭城、猪寮等生产技术。

这些先进技术都是各家族垂涎的对象。赵武也严格按照这时的规矩走,没有“为国为民”把这些技术“无私奉献”出去,普及全国的意思。作为他的盟友,韩氏获得了一些皮毛,范氏沾不上边,干脆赤膊上阵,准备抢夺了。但他低估了赵氏辅助兵的抵抗意识,延误了战机,使得荀罃获得消息,及时介入阻止事态扩大。

第九十九章 咱们拼命了

范氏的试探失败,河老不再跟范氏在细节上纠结。他都囔:“家主总是这么小心,咱们的辅兵也不是不能战斗,他还是每次都确定自身安全了,才让辅兵上去。”

鸭城的人笑了。指一指扬说:“河老,你有了儿子,大战在即,为了不让儿子上战场,你都闹到家主那里了,别的辅兵也是赵人生养的,他们也有父母啊!”

河老也笑了,回身招呼自己的孩子:“孩子,我们回去吃饭,今天的饭,可丰富了。咱是养鸡的,鸡肉随便吃。今天早上我还买了一条鱼,屋中还藏了一些酒,咱们父子,好好喝一顿。刚才的事情,既然家主不在,我们就等家主回来做决定。”

突然间,一名陈国雇员插嘴:“刚才老爷说鸡陂还需要雇员,不知道我可不可以?”

河老一回身,刚要回答对方的话,鸭城的人看到这里已经没事了,连忙拱手告辞。河老忙着送别鸭城的人,等鸭城的人走远,河老回身问刚才说话的人:“你是陈国人啊?家主吩咐:非万不得已,不要雇用陈国人回国。我们是来陈国帮忙的,不能做出削弱陈国的举动啊!”

那名陈国人拱手:“小国寡民,身处在大国交锋的前线,早晨晚上都惊恐不安。刚才看到老爷的举动,才知道人原来有另一种活法,才知道身为霸主国一个普通百姓,竟然如此甘美……。如果老爷不嫌弃,我愿意带着全家老小前来投奔,哪怕不给我薪水,只要老爷赏我全家一口饭吃就行。”

河老犹豫了一下,摇头:“陈国人不行,除非有很特别的技艺特长……你不行,不算有特长,家主面前我开不了口。”那名陈国人噗通跪下,连声哀求……

此时,颖水南岸赵武看着身边渡河的士兵,频频摇头:“大军渡河速度太慢,枉费我们准备了三个月,竟然还是这么慢的龟速度。”

潘党在旁边解释:“够快了!当年楚军渡河,前后花了一个月。而你在半天的时光渡过去两千人,这速度已经够骇人听闻的,楚国人知道,该羡慕死了。”

赵武叹息:“生产力水平啊!三个月的时间,才造了三十多条船,摆渡一趟只能运一千人,半天功夫只摆渡了两趟。”

卫敏劝说:“我们跟楚国人不一样,我们的军械比较复杂,还有战马随行,楚国人军械简单,全军组练(铁叶甲)人数不过三百多人。我们则是人人披甲,人均两种以上的武器。更何况,我们选取的渡河地点又是河面最宽阔的地方。颖水滔滔,渡河本来就难,主上又想不引起顿国人的注意,诸多限制下,这速度已经不错了。”

赵武沉吟:“楚军当初是怎么过河的?他们每年都来出征,一定拥有大量的船只,这些船一定隐藏在什么地方………他们不可能把船装入口袋里打包带走,所以……。”

潘党截断赵武的话:“我知道船藏在哪里……。”潘党深吸一口气,慢慢的说:“历来,我们楚军北上都是从顿国出发的,而后在陈国重新集结。过去,船只停留在江面上,随时接应河对岸的人。现在船不见了,我想是因为楚国失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