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赵武爬上车,摇头:“这几年不会有较大规模的战斗,武士人数不要扩大了。让那些青壮年都去耕作与劳动,趁着这机会,我们该好好发展一下。”

智姬在车上笑,她的笑容很冷:“我听说你打算给家里那位狐狸精筑一座城,我还听说,国君已经许可你在甲氏筑城了。”赵武懒洋洋的回答:“无论城市归谁,终归是我赵氏的城市。”智娇娇继续冷笑:“这座城市你准备叫什么?叫“单城”还是叫“婉清城””。“就叫邯郸!”赵武回答。“这个名字好!”智娇娇马上赞同。

邯郸在古代意思是“甘山旁边名叫单的城市”。古代作为城郭的字词,要特意加上个“邑”字旁注明,于是“甘”就变成了“邯”“单”变成“郸”。其实,真实的历史上“邯郸”最早先的写法是“甘丹”而“甘丹”演化成“甘单”是秦国对同音字“丹”的误读。现代出土的赵国刀币中“邯丹”十分多见,而《侯马盟书》曾记载邯郸地名有多处,写法也是“邯丹”二字。但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对“邯丹”的记载称“邯单”,这份竹简属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306年…250年)。这说明,邯郸原本名为甘丹,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错误的读法成为唯一的正确,“甘丹”也就成了“甘单”并最终演化成了“邯郸”。

在古代,甘字意为大山,也有丰盛的意思。“甘丹”的原意是说:家族兴旺如山,红红火火。或者意思是:丰盛永无尽头。不过,也有说法认为,“甘丹”的原意是:甘山底下的红色城市(邯郸西北30里的明山即古代的邯山,隋代将此山称之为“朱衣山”,是因为该山因富含铁矿石,山体呈红色。然而到了现代,铁矿采掘殆尽,该山已经不发红了)。

墓地周围,祭奠的卿大夫逐渐散去,赵武一只脚已踏上战车,潘党抢先伸手来扶,英触被潘党抢了先,他的手松开了宝剑,琢磨着自己是否也要上前搭把手。

正在此时,智朔墓地附近传来一声大吼:“逆贼,欺负我顿国无人吗?”随着这句怒吼,一个黑乎乎的大铁锥迎面而来,紧随着扑出来几个人影,他们挥舞着长短兵器,冲赵武杀来。此时,潘党的手正在赵武的手里,英触的双手已经离开了腰中的剑。

智朔安葬的不是家族墓地,他的墓在一处山脚下,坡顶才是智氏的家族墓地。春秋时代林木茂密,那群人是从附近的林子里扑出来的。

这个时候,智家的家将已经随智罃出征,中行氏的私兵在荀偃完成祭奠后,保护荀偃离开。而赵氏家将刚刚解散不久,大都回家探亲,唯有五十多名卫士在赵武身边,他们大都忙着登车与上马……

第一百零五章 后果很严重

时间紧迫,英触来不及拔剑,他猛地一拉腰间,扯断剑鞘,将宝剑连鞘挥出,嗖的一声,剑柄砸在扑来的大铁锥上,一股巨大的力量让英触的宝剑几乎脱手。危急之间,英触只来得及把宝剑斜斜竖起,期望能以撞击改变大铁锥的飞行方向。刹那间,英触手中的剑脱手。但大铁锥砸飞英触的剑后,飞行方向只是略有改变。

此时,潘党有时间作出反应了,他手上加了一把力气,揪住赵武的衣领奋力一甩,将后者扔上了战车,而后他自己回身抄起车上的大盾,并闪电般将大盾立起来,以盾牌的尖端斜斜迎向大铁锥。不愧是绝代名将,在这眨眼的功夫,英触只完成一个动作,潘党完成了连续数个动作,而且准确判断出大铁锥来势过猛,硬顶硬抗自己可能受伤,所以他用盾牌的尖端迎接大铁锥,期望像英触一样,通过盾牌的斜面改变铁锥飞行方向。

“轰”得一声,铁锥与盾牌发出撞击声,撞击声中,已经跳上战车的赵武,借助潘党的推力,窜上了战车的另一端,抽出了战车上的长戈。

轰响声中,潘党弃盾,反身去拿他的弓箭,大铁锥已经被他挑的改变方向,垂直往高空飞去。此时,扑来的几个刺客,已经摆脱了赵氏私兵的拦截,只差几步就要扑到战车上。

此时,英触已经从战车上抽出另一柄宝剑,那剑已经出鞘半截。此时,潘党的手已经摸到了战车上的弓袋。

赵武动了,他的战戈一挥,戈上的横枝搭在了半空中的铁锥上,随后,他的戈继续挥动,像甩一块抹布一样,勾着铁锥向冲来的人甩去。经过英触与潘党的拦截,铁锥的飞行速度已经慢了,赵武再度使力让它们改变方向,这又带来大铁锥的刹那停顿,短暂的停顿令冲上来的刺客有了准备。为首刺客停下脚步,准备迎接扑面而来的铁锥,但他才摆出拦阻动作来,铁锥呼的一声,擦着他耳尖飞过,接着,他听到身后一片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