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 (第1/4页)

先从他们里面挑选,如何?”

所谓“十二石弓”指弓的拉力,春秋时一石约今三十公斤。但这个数据似乎是统计局出的数字,只过嘴瘾,与精确无关。其实,古人凡涉及到数据记录上,向来是不准确的。因为加上阻尼效应,张开“十二石弓”需要的拉力超过半吨重,即使现代奥运会大力士冠军,也拉不开“十二石弓”。

师偃摇头笑着说:“魏家武士勇冠天下,在这方面我们没法超越。而要将挑选武卒的标准向魏氏靠拢,就牵扯到主上常挂到嘴边的那两个词:体制。魏家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制,能保证大多数男人成年之后,接近武卒的标准。而我们赵氏的培养体制则完全不同,我们培养的是观察力与敏捷性。所以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武卒在体格上永远赶不上魏氏。”

赵武在上面拍手:“好了,具体怎么挑选武士,补充家族兵力,那是师偃的活儿;至于军械物资方面,该东郭离考虑;家族武士享受的待遇,由师修负责策划;而这一切由齐策居中调度……我们现在该考虑:陈国怎么办?”

对于这个事,家臣们早已商量一致,由齐策统一回答:“南方的商路,看来只能放弃了。毕竟楚国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也无法挑战。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换回了足够的金银,这些贵金属,虽然数量少,但现在都是物与物交换,我看那些贵金属的数量应该足够了。”

赵武想想,记起英国中世纪据说有个全球首富,家产不过一万多英镑,也就是一万多枚金币。这个家产数量,据说相当于英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到了中世纪,全英国能有六万到七万金币,就足以应付全国的市场交易了。

赵武自嘲的笑一笑:看来,我过于用现代思维来衡量古代了。

赵武站起身:“我明天正式上任,接管司徒府,上任第一道命令就是铸造新货币,整顿市场秩序。我们晋国过去的货币体积太大,不适合交易携带,我决定铸造金、银、青铜三种新钱,以规范国内的市场交易。”

齐策虽然学了管仲的经济学,但他还是不懂这里面的道理:“主,照你这么安排,金银币的价值太大,这两种钱币显然不会出现在日常的交易中……我估计,日常交易中,铜钱都很难看到,如今大多数交易都是以物交易,我们有必要那么费力吗?”

赵武努力纠正齐策的观念:“策,金银币虽然不会出现在日常交易中,但只要三级“贵金属等价体系”建立了,体系内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货币”。说的更清楚一点,就是:只有铜钱存在,单一的铜钱它不该称为“货币”,只能是一种用于交换的“等价物”,唯有将整个体系建立了,体系内的每一种等价物,才可以合并称之为“货币”。算了,这个道理我也不太懂,我只是觉得,有了三级兑换体制,大额交易与小额交易可以随时切换,便于商品流通。你听不懂不要紧,按照我的方法施行,慢慢的自会有人研究出里面的理论。”

赵武这纯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然而,晋国公卿是分工明确的,他负责商贸与农耕这块事务,他的决定就是最终决策。

当晋悼公进入成周的领地,晋国的新钱已经传到了成周。悼公向周王室敬献礼物,周王室回赠的赏赐居然是银币,这几枚银币拿在手里,让悼公很郁闷:“这……居然是我晋国的新钱,我可是晋国国君耶,我怎么不知道咱晋国发行了新钱?”

荀罃亲切地提醒:“看来,我家那个武子是上任了。”

悼公又问周王室派来联络的卿单靖公:“我晋国除了发行这些银币,还有什么钱?原先那些青铜钱呢,废除了吗?”

单公回答:“啊啊,今年我女儿给我送年礼,除了送来一堆银币外,还送了十枚金币,以及一堆新铜钱。”

悼公急忙催促:“拿来看看……我这位国君,居然要从王室见到自家的钱币。”

新铜钱还保持内方外圆的形状。错了,内方外圆的钱型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的标准。这时代,大多数钱币是铲形,偶尔也有其他形状,比如桥型、磬型……

单公拿来的铜钱都用绳子穿着,每一千枚为一串,价值一枚银币。那些银币与金币也是圆形,形状大小活像现代的一元钢币,币有一层外圈,圈边铸造着细密的齿,币的阴阳两面都用冲压法,冲压出图案。一面刻着钱币的价值,一面刻着周天王的年号。这时代,波斯、埃及、希腊、特洛伊、罗马,使用的都是冲压钱币,而赵武这一次努力,使得晋国与世界同步了。

悼公翻来覆去的欣赏着晋国的新钱,周围的卿们对经营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